社論專載 2010-01-11

陸生來台的契機與回應

採認大陸學歷與開放陸生來台修讀學位,經過長期的爭論,相關法案如今已送立法院審議。教育部希望承認學歷的大陸41所重點大學招收台生人數與我方對等,也就是每年二千名。雖然開放有限,然畢竟踏出第一步,原則上值得肯定。

拋開意識型態的爭議不論,在國際化、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台灣沒有理由拒絕對大陸的正視,而兩岸高等教育至今才解凍交流,雖然時間上有些晚,但踏出第一步總值得肯定。如今兩岸已然準備開放教育市場,我們也應該對陸生一視同仁,就如對待一般國際生,應有之權利義務皆應有合理、平等的規範。例如獎學金就是鼓勵優秀學生的成長,只要優秀就值得鼓勵,不必分國家地區,除非獎學金之項目早已預定範圍。同時,我們根據人人平等的受教權理念,歡迎所有有志學習的人進大學學習,無論他是否優秀,這也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所在。同理,我們歡迎有志向學的陸生,無論其是否優秀,只要合於入學要求,大學皆應協助其學習與成長。我們不否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大樂,但是教育並非特定族群的專利,它對所有願意學習的人開放。因此,任何對陸生的差別待遇皆應以一種平等尊重的態度取代之,我們歡迎陸生,也尊重陸生,並由此而得到陸生的尊敬。以上是理念層次。

即就現實問題而言,陸生來台可以增進台生的國際觀,加強對大陸社會的了解,由此而使深層的對話成為可能。同時,也可以藉兩岸大學不同的學風而彼此觀摩學習,進而使彼此有更多合作的條件與機會。台灣學生的開放創新與大陸學生的刻苦憤發,正可形成十分良性的互動與互補。至於台灣地區大學眾多而生源不足的現象,在日後陸生名額開放更多之後應該會得到改善,但是前提是我們一定要保持高水準的教育環境與內容,如是才能滿足陸生的學習需要。全球化時代的資訊、知識、資金、人才皆以十分快速的速度流轉移位,可說是無國界的時代,教育當然亦不可能置身事外。因此,我們既無須擔心台生流往大陸的吸磁效應,亦不必防堵陸生來台的必然趨勢,機會只留給準備好的人,重點是我們是否準備好了!

淡江大學的國際化不只是面對歐美,當然也關懷大陸,而我校也早與大陸高校有學生的交流學習。我們的想法也單純,只要有益於學生學習、教師研究而又合於法令者,淡江大學沒有理由拒絕與大陸高校的交流。以97、98 學年度為例,約計有45位陸生來校,本校有46位同學赴大陸學習,此中不包含一些院級的互訪及學習。在具體的執行策略上,我們建議各院、系、所必須選擇一所大陸姊妹校進行實質之交流,如教師互訪、學生易地教學、聯合指導研究生、進行雙邊甚至跨領域之整合型研究計畫等;同時,亦應整合校內橫向之聯繫網,避免院系所單兵作戰,而要發揮統合戰力,當大陸大學來淡江參訪時,亦可順利召集相關院系所,展開實質的交流與對話。因此,校、院、系三個階層都應該有推動兩岸交流之組織,則必可發揮垂直及橫向之整合功能,釋放淡江國際化的最大能量。

日前報載韓國建國大學開始以中文授課,試圖擺脫「國際化即英語化」的迷思,高麗民族劍及履及衝勁十足,此舉頗具未來觀。我們期盼全校各院系所,亦皆能以全球化、未來化觀點掌握兩岸高教互動趨勢,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做好充分的準備並立即付諸行動,以豪情迎接新的挑戰與成功。

NO.775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77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1-08 16:30:55
  • 線上人數: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