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聊天室 2011-01-10

探索生態科技 迎向世界大未來

(文/陳頤華整理圖/未來所提供)本校未來所於去年11月4、5日舉辦《預見2060:轉變中的亞洲未來國際研討會》,邀請澳洲、印度、伊朗、韓國、馬來西亞、阿曼王國等地學者,分別就「減碳與新亞洲」、「創新亞洲經濟與治理模式」、「探討亞洲新認同」三大主題,發表論文、研討2060的新亞洲圖像;本報特別報導三大主題中,部分學者發表之論文摘要及師生回應。

此外,2010年世界未來學年會,於去年7月8日至10日在美國波士頓召開,主題為「Sustainable Futures,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ies」,探討科技發展等議題。未來所校友楊鈞宇、航太四蔡耀釧及公行四陳頤華在創辦人張建邦的贊助下,由未來所助理教授賴嘉玲帶領參加年會。本報亦刊登此次師生與會心得,與讀者分享。

研討會3主題 精論亞洲未來

研討會主題1:減碳與新亞洲

該議題由本校未來所助理教授紀舜傑主持,來自阿曼王國的Dr. Talal Al-Balushi指出,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未來及多變的氣候變化,綠色成長的概念顯得更重要,尤其是如何在工業經濟成長與綠色亞洲間取得平衡,將是影響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來自印度的Dr. Ashish Kothari則著重生態區域的治理觀念,強調跨越政治界線的生態理念,將取代國家間的民族主義,讓環保意識抬頭。韓國的Dr. Young-Sik Lee分析,由於氣候驟變,無法適應的物種將面臨滅絕,迫害亞洲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加上溫室氣體的增加,國家間必須採取更有效的手段來平衡綠色生態成長。

未來所所長鄧建邦總結,全球化的形成讓許多議題已無法從單一國家來探討,例如:減碳議題不再限於碳排放量的數字計算,而是回歸國家發展的本質;各國學者在研討中達成共識,以綠色成長主義取代國家的發展主義。他認為應以「綠色成長」作為培育下一代的治理觀念。未來所碩二林方凱表示,會中討論到中國為解決水資源的枯竭,向喜馬拉雅山山頭引取冰水,雖然可紓緩缺水困境,但河水經過的流域遍及各國,鄰近印度、巴基斯坦都是水資源缺乏的國家,大動作引水可能導致爭奪戰的發生。

研討會主題2:創新亞洲經濟與治理模式

印度學者Dr. Sreeram Chaulia提出兩項觀點,包括亞洲的發展對全球經濟成長,在未來半個世紀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中以「擁有儲備能源」的國家最具發展性。馬來西亞學者Dato Dzulkifli說明,要將全球性發展置於國家發展之上,才能真正帶動東亞的共榮;亞洲具有豐富的歷史背景、文明經歷,如此的地緣政治,能滋養亞洲邁向全球化的世界。

鄧建邦表示,區域合作將是未來最具發展性的新治理模式,會中將亞洲的轉變拉至2060年,大膽提出「亞盟」之概念,尋找超越民族國家共同意識的非單一政府,以區域合作、區域力量減少國家間的矛盾與衝突;並將歐盟與亞盟相較,認為歐洲與亞洲的共同價值觀不同,亞洲的個體民族性往往高於區域意識,但亞洲有共同的文化根源,以及極高的道德文化相容性,這將為跨國合作帶來新契機。

研討會主題3:探討亞洲新認同

澳大利亞Dr. Julie Matthews以「獨特亞洲」為觀點,強調工業資本主義全球化底下,亞洲必須找尋特有的經濟模式,有效治理並持續進行。而伊朗學者Dr. Vahid Motlagh分析,未來的亞洲將成為全球發展中心,在生物科技應用上,如生殖細胞、基因治療等產生重大突破。

鄧建邦說明,亞洲新認同的議題將不再侷限於國與國間的對談,而是擴大至人民認同的公民意識層級,從人民對於跨國、超越民族認同的方式,形成對「亞洲一體」的觀念,並以和平的方式取代各國競爭的國家發展主義;並以綠色發展作為永續發展的目標,取代發展主義帶來的經濟鬥爭。

未來所碩一吳淳萁說明:「目前亞洲的合作都還處於協盟形式,透過學者的討論,才發現原來亞洲各國可以突破協定模式,效法歐盟成為貿易、貨幣互通的國度。」對於未來的亞洲認同,肯定亞洲走向更緊密的合作,以提升競爭力,加速經濟發展的未來願景。

WFS年會交流 開拓視野感觸多

未來所助理教授賴嘉玲:

很高興能在2010世界未來學年會中與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學者,對相同議題作不同層次的討論。今年主題著重於永續發展、策略與科技,因此對人工智慧與人機合體議題有深刻的討論。此行我以上海世博的全球事件為主題,將亞洲觀點帶入討論,探討以崛起的中國為舞台的新興城市,如何建構世界版圖與權力關係,其中,上海以「Better city,Better life」作為城市永續發展的議題,使得永續發展、世博及城市三方的矛盾關係浮上檯面。

透過WFS,我們將亞洲帶入歐美等國,讓各式的好奇與觀望、關切與抗拒,有最好的交會,將亞洲經驗與歐美觀念相互交融,再各自帶回成為新的權威,這就是未來學最佳的示範。此行的收穫可做為淡江師生及教育界的參考,一個不穩定、複雜的世界來臨,不再只靠歷史經驗做為未來社會因應對策,教育應如何應變,如何彈性面對新議題與未來,這是重要的未來學精神,也為明年WFS作一延續性探討的開端。

公行四陳頤華:

2010世界未來學年會為期三天,除了演講式的專題發表外,另有小組進行workshops。未來學年會融合了各領域的人士,商業、學界,甚至連軍事領域都有人對未來學感到興趣而主動參與。會中,探討科技發展議題時,大都提到能源危機及科技道德性的迫切性,其中,由本校未來所助理教授賴嘉玲主講的「Demonstrating the Sustainable Future Environment through a Global Event」議題,讓我感觸良多。

我們還參訪了麻省理工的媒體實驗室,踏入這個世界科學發展的心臟,讓我十分激動。從機器人、語音互動、自動駕駛到音樂結合科技,這些改變未來科技生活的事,都在這棟透明建築中發光發熱。一場小型的「綠色智慧車」介紹,我們意外從設計者口中聽到「Taiwan」,台灣光陽機車與MIT的合作,造就了智慧車的發展,我們感受到身為台灣人的榮耀,因為在各領域的努力,我們在世界上能在有一席之地。

面對知識,我們還太渺小,感謝這次機會,讓我體認到,我們站在廣大的世界,面對無限的未來,但我們有權力、有能力靠自己的雙手,去玩屬於自己的大城市、大世界。

航太四蔡耀釧:

會議期間除了參與6場演講之外,大會開幕前也參訪了麻省理工學院(MIT)多媒體實驗室Mobility-on-Demand小組,探討都市設計與新一代電動車的結合。不但見識到MIT獨步全球的科技與頂尖的創意,更瞭解了這所世界理工之最的特質──學風自由及豐富的資源。

WFS的大會開幕,由耶魯大學教授探討機器人不斷進步,逐漸賦予機器人道德判斷的能力,猶如人類正在創造新物種,對於未來有什麼風險、對社會有什麼影響等新穎概念。重頭戲則由美國太空總署的首席科學家Bushnell,演講能源議題的永續經營。能夠聽到專家探討目前最受矚目的議題,並提供全球暖化的解決之道,讓我不虛此行。晚會期間與來自美國的空軍、社會學者;瑞典的記者;紐西蘭的教授交流,並介紹台灣給外國人,因此認識了不少新朋友。

這次的主題Sustainable future,意味著如何永續經營一個對社會更好的未來。以全球暖化為例,若我們再不趁還能挽救時做一些動作,受害的將是未來的子孫。感謝學校給我這次機會和國際接軌,開拓眼界。

NO.811 | 更新時間:2011-01-10 | 點閱:234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