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俞兒專訪】走進歷史系校友楊蓮福的辦公室中,映入眼簾的是細心收藏的文物史料,龐大卻不紊亂的各種文物蒐藏品,均細心的使用夾鏈袋,放滿書櫃、辦公桌及椅上,彷彿置身文物陳列館。他表示,「我的歷史研究特色就是『專業化』及『特色化』,尊重歷史並發現地方的人事物。」
提到與歷史結緣的開端,是爺爺的身教言教深深影響著楊蓮福。在他的記憶中,平時的爺爺除了常講述歷史故事外,也喜愛撰寫文章、研究歷史,他笑著說,「其實我是考取淡江西語系,但剛好當年轉系的新規定,讓我只學了一天的『¡Adiós!』,隔天就到歷史系報到了,或許就是注定要和歷史結下不解之緣吧!」
儘管熱愛歷史,在當時限於歷史工作的狹隘,畢業後他以語文為方向,取得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原本希望藉此拓展工作領域,卻在友人的央求下幫忙規劃文化古蹟系列叢書時,展開地方文史工作的研究之路,「當時,在規劃那套叢書時,發現到臺灣本土書籍的不足,所以民國85年成立博揚文化公司,希望能以出書紀錄的方式,來保存、推廣及呈現歷史。」楊蓮福不希望只是單純的紀錄研究而已,為了能讓歷史更完整呈現,他以第一手資料的蒐集和研究為目標,不僅在臺灣廣蒐史料外,還遠赴美國、大陸等地蒐羅文物史料,並且條理性分析史料後,系統化的出書,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臺灣歷史。他表示,這樣科學化的研究基礎要感謝《希臘羅馬史》的課程,「課程中,老師不只是唸過課文就算了,他都會用『why』來鼓勵我們思考,問我們什麼是歷史,也希望我們不要用死背的,而是需要用社會科學的方式去思考與探索,探索史料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因在故鄉蘆洲成立「河上洲文史工作室」,利於地方的文史調查工作。在蘆洲國小百年校慶時,前去幫忙的楊蓮福意外發現鄧麗君是蘆洲國小第20屆的畢業生,如獲至寶的他,開始著手進行鄧麗君及蘆洲的田野調查,也蒐集了鄧麗君的唱片、電影等相關產品,自民國89年起,積極推動「鄧麗君文化在蘆洲」的相關活動,如出書《戀戀蘆洲情─鄧麗君在蘆洲的歲月》;協助蘆洲國小成立校史館及鄧麗君文物室;也主張保留鄧麗君舊宅規劃為鄧麗君紀念遺跡;並將所蒐集的鄧麗君作品借給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建檔。隨著蘆洲捷運站的開通,民國100年6月在蘆洲捷運站出口舉行鄧麗君銅像揭幕儀式,面對這些年來的推動工作,他表示,「兩岸三地都熟悉的鄧麗君,卻不知道她的成長地是蘆洲,這裡也是她的音樂啟蒙,因此藉由此巨星的介紹,結合文化、歷史、家鄉和旅遊,讓歌迷或觀光客隨著鄧麗君的成長軌跡,了解蘆洲特色,進而推廣蘆洲。」
隨著地方文史工作的深入,他發現百年以上歷史的蘆洲,有著地方特有的宗教民俗和廟宇古蹟,因此,楊蓮福催生「蘆洲古厝文化園區」、協助並參與蘆洲當地古厝的古蹟修護工作,也出版《蘆洲古厝的故事》,詳述蘆洲的文化特色,如湧蓮寺與廟口形象商圈、蘆洲李宅等重點建築的歷史沿革和故事,並且深入兩岸宗教民俗的研究,及參與兩岸交流活動。民國100年11月的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中,他攜帶300多冊圖書參展,其中新書《中國民間信仰--民間文化資料彙編》一套33冊,受到廈門大學出版社等大陸出版機構的興趣,套書內容含括佛教經卷、少林拳術、民間神話、玉匣記、萬寶全書、火燒紅蓮寺、洞冥寶記等,書中呈現的文物圖片,有當年的紙幣、旗幟、徽章等三百多件珍貴史料,都是他歷經十多年收藏的「寶貝」。楊蓮福笑著說:「應該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吧,有一股力量讓我將臺灣的本土文化及民俗,一點一滴的推廣到大陸,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達到傳播歷史及兩岸交流的目的。」
楊蓮福說:「我讓自己的定位,是從史料的收藏家,到至今的文化推動者。」他從歷史中發現新議題,以豐富的史料、科學化的分析,讓歷史走出沉睡時光,進而喚起大家的記憶。他的下一步,是會將蒐羅的文物史料數位化,希望能規劃完整的漢學資料庫,以圖像和內容保留文化資產,讓大家都能窺探歷史之美。
NO.852
| 更新時間:2012-03-12
| 點閱:3076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