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聊天室 2012-10-15

【淡江學術圈】學術研究團隊專題報導─何俐安研究組織創新與學習創熱門下載

緣起:教科系教授何俐安談到,大學教師都必須同時發展3方面:教學、研究及服務。走上博士這條研究之路,是終生志業,除了對研究抱有熱情,更要自我期許。教育學院院長張鈿富表示,教育學院人才濟濟,何俐安教授是表現傑出的教授之一,「發掘她是因本院要推出一個夢幻團隊,發現何俐安在paper上的表現不俗」,她從進入淡江一路升等到教授,行政經歷十分完整,她的專長領域為教育科技理論與研究、專案管理與評鑑、專案開發與應用,研究專長理論及實務兼顧,在國際期刊研究發表的量,也十分亮麗,是本校純種培養出來的教授。今年是她的「教授元年」,相信這是一個起點,其研究能量再擴展,讓研究加惠在教學上。相信她的發展經驗會是其他年輕教師的參照點。

研究主軸

教科系教授何俐安,研究方向為知識分享、績效與學習、實務社群,現階段專注於實務社群研究,這個社群可以是實體面對面的方式進行知識分享,也可以線上方式進行,實務社群是指一群專職工作者,以一種非正式學習的概念,使一群人在專業領域上交流,而這也是她目前的研究主軸。其研究的共同特色,幾乎是以成人工作者為主軸,探討集中學習和知識分享的機制,是否可以影響工作及組織績效。要順利完成研究何俐安認為,語文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閱讀國外文獻尤其重要,因為她的學術研究投稿主力,目標一直是在國際期刊,但無論是投稿國內或國外期刊,英文能力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學問是無國界的,要先了解其他學者研究的內容,才能參考進而更深入。

研究成果

何俐安教授所發表論文多被國際優秀期刊收錄,比如:在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及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都收錄了數篇;根據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資料庫數據顯示,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其Impact Factor為2.293,所謂Impact Factor,「影響指數」或「影響係數」,是分析期刊被引用狀況,以呈現其影響力的一種指標,該期刊的影響係數在SCI內Psychology Mulitidisciplinary領域的排名為前18%,實屬不易。另外,何俐安投稿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期刊,該篇論文內容主要是:探討高科技員工自我導向學習能力、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的關係,並分析具有靜坐經驗的高科技員工於各構面的差異程度。而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SCI, EI)期刊主編寄給何俐安信件,內容是恭喜她2011年刊出的一篇paper,截至2012年7月已被下載3006次,是年度最受歡迎的文章之一,且在短短時間內,已被索引類以及非索引類學術期刊引用10次,表現十分亮眼。

因教育學院的重點系所為教科系,何俐安也積極參與本校教育學院在100學年度重點研究計畫「大學教師與學生社群活動與知識分享之研究」,該計畫由前教育學院院長高熏芳擔任總計畫主持人,何俐安為總計畫及子計畫一的共同主持人,研究計畫是屬教育學院為期1年的整合型研究,匯集教育學院相關系所之學術專長,其子計畫一由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副教授宋鴻燕及何俐安共同執行,其研究重點包括:本校教師之社群參與動機、信任、心流體驗與知識分享的現況為何等。宋鴻燕表示,「可以完成這個計畫,要感謝全部參與社群的教師們!」也感謝前教育學院院長高熏芳讓她和何俐安教授共同參與,她表示,計畫中何俐安是「靈魂人物,是主力!」在合作過程中,感受到何俐安在研究的質及量上的的能量,她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事情做好。「這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

這個計畫的成果,在今年5月時,宋鴻燕曾前往不丹,參加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acher Eductation所辦之研討會,發表與此計畫相關的成果會議論文。宋鴻燕表示,也將於今年11月14日在覺生國際會議廳舉行研討會,會中會呈現相關的論文及實務經驗分享,如:由教科系教授高熏芳主持之「大學教師參與教師社群的心理因素」之論文發表等,預計參與人數近百人。

研究進程及資源

何俐安談到,對於學校給予的獎勵資源,會挹注到未來的研究上,她指出,研究過程從先研究文獻、根據資料決定研究架構、設計研究對象、發展問卷、資料統計分析並撰寫論文,這些過程是艱辛的,但在被審稿者認可價值後,會覺得欣慰。在研究及教學之間,何俐安表明,「時間都被學生瓜分了」,平時會花大量時間思考如何讓課程更能吸引學生。走進研究室,看見何俐安正在仔細的指導學生在提問、訪問,以及使用的方法及工具,不厭煩的向研究生說明,可以窺知。何俐安說:「目前我指導20餘個研究生,負擔很大,在學期中間,只能做問卷發放或資料收集,研究寫作要在寒暑假。」

「從事研究多年,被退稿是不可避免的,一切都不可預期」,這是何俐安在研究過程中的體悟。而談到研究過程中最困難的過程,何俐安表示,「回收數據最困難!現在研究太多了,問卷滿天飛,回收率非常低。」研究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是,期刊審查員會給予她許多意見,對要如何修改並回應審查員的要求,是一件相當耗費腦力的事。而過程中最欣慰的,就是成果可以發表,並在大學部授課時可以分享給學生相關研究觀察,「能與學生互動,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因為課本的知識較侷限,能把所學分享給學生,何俐安認為這是另一種應用,「我很樂意和學生有互動,有些學生會提供她們認為有趣的研討會資料給我,這種師生互動關係,也是研究中的另一種收穫。」

在研究過程中何俐安也談到學校的支援,包括:國際處會補助教師至國外參加研討會,與國外學者互動,對研究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交流機會。另外,圖書館的研究資源她十分肯定,並指出,本校覺生紀念圖書館電子期刊資料庫在她的研究上扮演要角,圖書館每年提供電子資料達600多種,對於教師從事研究,十分有助益。對於未來研究方向,何俐安將繼續朝實務社群的方向,並持續與他校教師及業界進行合作研究。

只要耐心等候終會開花結果 文/何俐安

接受淡江時報學術研究成果專題報導的訪問時,實感惶恐。不管從在淡江任教的資歷、或學術研究的歷練及成果上看,教育學院有許多老師比我更有資格分享研究心路歷程,但既然必須「使命必達」,我也就只好野人獻曝分享一些研究之路上的點滴。自我取得學位回國在淡江任教這11年,研究之路並不順遂,從申請國科會研究計畫經費補助開始,專注跨領域研究的我,始終弄不清楚自己的研究提案應該情歸何處。直至今日,我的國科會研究經費申請歷經過科教處的資訊教育以及科學教育學門、人文處的課程與教學、組織行為與理論以及資訊管理學門,在每個學門都有成功與失敗的案例。老實說,對我而言,選擇國科會那個學門申請研究經費補助,比我選擇投稿索引類國際學術期刊還累。到現在,我都還是抱持一種「隨便國科會給不給經費,反正我研究照做、paper照寫、期刊照投」的心態,這些年也就這麼走過來了。而我發現,有沒有國科會經費補助,與寫paper或能不能順利刊登在國際學術刊物、甚至升等並不相關,我就更自在了。

至於投稿國際期刊,我認為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沒有秘訣。因為授課與指導學生論文的負擔太重,我通常利用寒暑假全力寫作,謝絕一切飯局、聚會、娛樂活動,除了學生找我討論論文,我能寫多少、就寫多少,然後讓這些paper周遊列國。而我每一篇paper幾乎都被三振過好幾次,最高紀錄是一篇paper投過8個期刊被審、被退。但每次被退稿,我就重新再找新的期刊,格式重改後再投。我給自己心理建設:沒關係,要經得起挫折,人文社會領域本就主觀,千里馬總會遇到伯樂,這個期刊主編及審查人覺得我不優,並不代表我的研究沒有價值和貢獻,再試一下。所以我一投再投,屢戰屢敗再屢敗屢戰。我堅持我的paper要有歸宿,試遍所有能試的索引類國際學術刊物後,真的不行,就轉投非索引類國際學術刊物,絕不辜負每一篇paper背後的心血,這就是我的投稿哲學,沒有技巧、沒有花招,我堅信:只要耐心等候,就會開花結果。

NO.871 | 更新時間:2012-10-15 | 點閱:178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6 09:19:37
  • 線上人數:1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