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凱芹專訪】「我沒上過的課,反而是我最擅長的電子商務。」淡江教書20餘年,在學校他的職稱是老師;成立旅遊網站易遊網後,在商場他的頭銜是董事長;打造華山1914創意園區時,被譽為文創產業推手。但放下這些稱謂後,他是不斷在人生中思考自己價值的陳甫彥。
會在淡江教書,是由大傳系創系老師陳世敏引薦 ,而陳甫彥也想找一個「偷懶」的方式,強迫自己看更多書,「在上課前至少要看幾本書備課,教學大綱也要買些書來參考才寫得出來。」接著在思索該開什麼「有意思」的課時,陳甫彥以曾經在校外教影像相關課程的經驗,再參考國外開設的課程,「最後我結合圖形創造、視覺要素和視覺欣賞,再加上傳播理論,開設了全新『視覺傳播』這門課。」而視覺傳播不只從選修變成大傳系必修課,更領先各傳播科系的視覺課程。陳甫彥不斷「創新」新課程,不僅洞悉傳播趨勢,更為文創課程帶來創新視野。
學生就像夥伴 相互啟發和刺激
曾擔任意藍科技、龍捲風科技董事長,與華山1914創意園區董事總經理的陳甫彥,在商場學習經營夥伴關係,雖然看似和在學校所建立的師徒關係有所不同,但陳甫彥認為老師和學生間,也像夥伴一樣有相互激勵的作用,「其實學生影響我比較多,也給我不少影響和啟發。」像是大傳系第五屆校友,著名音樂人雷光夏,也曾上過陳甫彥講授的視覺傳播,他回憶,比起視覺,雷光夏對聲音更敏感,「當時我主要講視覺,雷光夏也會來問我有關聲音的問題,被他一問發現我真的也不會。」之後雷光夏就去念了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我覺得這就是師生間的一種互相刺激,對他好、對我也好。」
而今年陳甫彥在文化創意產業概論課程,遇到一名畢業後想回彰化繼承家中鐵鍋事業的資工四林冠亨,和他討教行銷的意見。同為彰化人的陳甫彥,遇到同鄉也難掩興奮,聽完他的分享後,請他繼續聽下堂全球文化行銷企劃專題,「我就針對他的問題,上課時特別改談價值鏈。」而課堂上的陳甫彥授業給學生,下了課則為自己的好奇心解惑,私下買了學生的鐵鍋來用,看看哪裡有問題,要和學生一起找答案。
正視內在的力量 做為步上「圈選」之路的動力
「我覺得我是個內向的人,但我被訓練要告訴自己是個外向的人。」陳甫彥覺得,現在學校太重視「skill」(能力、技能),強迫內向的人要變得外向,只讓學生學了一身武功,讓隱藏於內在的力量更難顯現,「但人頂多只有內向、外向和內外兼具,當你問學生,『你是內向嗎?』沒什麼人會舉手;如果問『你是外向嗎?』多數人都舉手,但這之中一定不可能真的都屬於外向。」陳甫彥以導演李安作為內向力量的例子,談到李安在大陸專題節目《看見》中,以「無用」這個詞形容自己,因為他自認在處理生活的瑣事上,其實不太靈光,但只要看到喜歡的腳本,就會有股力量想把他影像化,「在這種轉換過程中,李安就像是被『圈選』出來要去拍電影,他這時候就帶有能量。」
而臺灣多元的文化特色,可以給那些走上被圈選之路的人,有更多轉換的空間,這也是臺灣最有機會的一項特質,但就算有這樣的自由,並不代表有前進的動力,「我們無法改變他們的天賦,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他們充點電、當他們補充能量的動能。」陳甫彥認為目前在學的年輕人,生長在經濟和政局變化後的時代,「小聰明」很多,也比較靈活,「而這些年輕人哪天覺得他們被選上了,他就會帶有能力。」
認清定位 再次「畢業」尋找價值
談到自我價值和定位,陳甫彥以市場的角度出發,若要了解自己在市場的定位,必須先明白自己的競爭者、和市場的關係等等相關因素;確定你的定位圖釘釘在哪裡後,接著要「頂天立地」,「天」就是哲理,「地」就是土地,如此才能站得穩;而「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是最後善加利用自身的專業技巧,去加強論述或辯證的問題。
「聰明人很容易找到他們的定位,也能夠論述得頭頭是道,但就是缺少其中的『價值』,而我也在一直在生命的過程裡找尋自己的價值。」過往多是從資本主義考量市場價格,但經歷母親車禍癱瘓的人生歷練後,陳甫彥從資本主義轉向人生價值,他體悟到,與其想著改變人生「末端」,不如從「前頭」改變,「從我畢業到現在足足30年,這30年裡就算想改變,也只能影響其中幾年,所以現在我把自己也當成是一個準畢業生,即將從成人大學畢業,接著要進入的是一個自我或生命的大學,從此我又重新開始一個30年。」在即將再度成為「大學新鮮人」之際,陳甫彥也為此做了準備,替自己嶄新的30年規劃了新方向。
在不同年齡的人生階段中,陳甫彥都和「樹」有關連,「念成功高中騎腳踏車上學時,總會注意到路旁一排排的樹;進入華山後,也為了保留一棵老樹,和董事會建議取消開發的計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長成一棵大樹何其不易,教育學生更需要長久的時間,陳甫彥不論上的是視覺、文創或任何課程,都嘗試教導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以面對社會與人生的考驗。而陳甫彥對教育的熱忱沒有畢業,仍持續在教育的人生中,學習人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