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陳大道中文系副教授
同名或許是巧合!可是1994年聯合報短篇小說首獎〈海那邊〉與1967年《純文學月刊》連載的長篇小說故事發生地都是在美國,而且都是以美國新一代華人移民(新僑)為主角。1967年《海那邊》作者是吉錚,1994年〈海那邊〉則是大陸作家嚴歌苓。
嚴歌苓短篇小說選《海那邊》收集包括〈海那邊〉、〈紅羅裙〉(時報小說獎得獎作品),以及其他曾在《中副》、《聯副》、《華副》發表過的作品,除了美國新僑故事之外,也包括以中國大陸為背景的寫實小說,引人聯想起陳若曦《尹縣長》在內的所謂「傷痕文學」。年屆卅的嚴歌苓1988年應美國新聞總署之邀赴美留學,隔年,發生天安門事件。之後的90年代,她成為國內知名小說獎得獎常客,〈海那邊〉尤其是《聯副》主動邀稿的作品,可謂「錦上添花」。大學肄業留美的吉錚,以留美輟學到夜總會非法打工的「于鳳」為《海那邊》主角。于鳳遭遇與白先勇〈謫仙怨〉女主角黃鳳儀相仿,她們都是以經濟因素為考量,放棄學業,將一部份賺來的美金匯給在臺灣的母親。相較於以家庭主婦為目標的同齡美國女子,她們雖然願意工作的優勢,卻被「移出國」(母國)視為失聯份子,被「移入國」視為外國人。青年男女移居海外到異鄉打工,與故鄉牽連不斷的現象,長久存在人類社會──所謂「離散者」,直到二次戰後逐漸引人注意。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的「國際移民組織」2012年出版的Developing a Road Map for Engaging Diasporas in Development──a handbook for Policy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Home and Host Countries(這部作品可以直接從網路下載)指出「離散者時常認為他們的母國僅僅把他們當作是搖錢樹,他們的工作國則認為他們所提出的要求在雙方共同認知方面站不住腳。」(Too often, diasporas have felt that country-of-origin governments see them simply as cash cow, while some country-of-destination governments see diaspora groups demanding support on the basis of weak capabilities to deliver on mutual objectives.” 該書強調工作移民(離散者)的母國與工作國,都應該體認移民們所付出的勞力與貢獻,主張移民母國應營造友善環境,以接納「人才回流」或「落葉歸根」的離散者。
〈饞丫頭小嬋〉是嚴歌苓《海那邊》唯一有「匯款回鄉」情節的作品。不是匯款回鄉孝敬父母,而是父母匯款回國養小孩。嚴歌苓潑辣文筆背後,引人想起一篇以「家境清寒」為題的笑話,其中提到「爸爸貧窮、媽媽貧窮、哥哥貧窮、姐姐貧窮、我貧窮、傭人貧窮、司機貧窮、廚師貧窮,……」即便如此,卻在開發中國家真實上演,值得深思。
NO.887
| 更新時間:2013-03-11
| 點閱:1987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