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2013-10-14

【卓爾不群】徐瑞湖事必躬親 積極落實臺日交流無縫接軌

【記者楊宜君專訪】提及日本311強震,腦中不免浮現出日本東北地區受到地震和海嘯侵襲的畫面,在災難背後,臺灣救援團隊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我方提供物資、人力,但因為與日本之間沒有邦交關係,相對在救援、捐輸方面仍然需要透過聯合國的協助。」目前在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擔任副代表的徐瑞湖,有著一顆熱愛臺灣的心,升副代表職務前,擔任駐日代表處札幌分處處長的他,任內積極推廣臺灣,行銷事務遍及經濟貿易、社會文化到觀光旅遊,透過公共政策、舉辦活動宣傳和行銷臺灣,讓日本人藉以了解臺灣。

畢業於本校日文系、日文系碩士班的徐瑞湖,從小接觸日語,在耳濡目染的家庭環境下,讓他對日本語有著先天的優勢和領悟力。師專畢業後,曾擔任小學老師長達12年,白天當老師,晚上還遠從景美通車到淡水念夜間部,回憶起這段求學歷程,當時的苦已化為甘味,「當時念夜間部的學生通常是社會人士,大家對大學生活沒有太多的憧憬,但同儕間的互動卻很融洽,記得在班際籃、排球賽事中,熱烈又激昂的賽況,讓我覺得自己宛如年輕小夥子般,且回到校園讓我體會到當學生的自在,以及重拾學習的樂趣。」

求學階段影響徐瑞湖最深遠的是,當時任職於日文系教授「日本地理」的林丕雄老師,帶給他的啟發不只是專業領域,還引領他進入「三行詩」的世界。從日本著名懷鄉詩人石川啄木的三行詩中,讓他見識到日本獨特的文化見解、培養出濃厚的情感連結,也奠定了日後從事日本外交的一項關鍵利器和優勢。

對徐瑞湖來說,從事外交就像參與一場三輪戰。他笑說,第一次隨興地準備考試像是在試水溫,第二次考試花了一整個暑假的時間,還特地飛到日本收集資料;此外,也到本校歐研所、經濟系修習國際關係、經濟學2門課程,可惜的是,「差2分,就錄取了!」在當時的那個年代想要成為外交官絕非易事,但他不氣餒地考了3次,終獲錄取。

歷經轉職的變化,徐瑞湖巧妙地運用前項工作經驗應用到外交職務上,他回想考上外交官的第一件任務,是接待日本團到國民黨會見國會議員,原以為陪伴外賓即達成任務,但聽到科長一聲令下要他現場翻譯,當下愣住。他笑說,「只好拿出當老師時硬掰的拿手絕活,把聽到的隻字片語翻譯出來。」爽直個性為徐瑞湖找到解決困難的方向,他也持續告訴自己,成為一位盡責的外交官是需要不間斷地學習,而嚐遍挫折的苦澀更讓他感到值得,「因為這是人生不可或缺且必經的過程。」

問起臺灣發起311強震募款及援助活動,是否促進外交情感。徐瑞湖坦言,其實臺日的感情本有著密切關連,不會因為時空、情境而有所改變。而地震、海嘯發生過後,臺灣不只是在第一時間支援,而最讓他感動的是,「日本災民親身感受到關心,且不只都深切地體認到臺灣的人道救援,讓更多日本國民看到我國的善良及巨額資助。」

此外,日人也因有此般特殊情誼,讓2012年來臺日人多達136萬人次,創下有始以來的最高記錄。正因臺日間觀光往來相當頻繁,徐瑞湖說道,臺灣高鐵剛開始通車時,日人都想來嘗鮮,故宮、總統府、烏山頭水庫等景點,皆是日人旅臺優先探訪的標的。他也提示到臺日有太多共同點,提醒國內更須要重視基礎建設,如此才能吸引更多國際遊客,為臺灣外交展現積極的構面。

徐瑞湖在任職駐日代表處札幌分處處長時,積極推廣臺灣及實施本國人至日本觀光的配套政策,如相互國的駕照承認、投資貿易協議、打工度假簽證及免簽證等措施。尤其在爭取免簽證時,更是積極拜會日本各部會,從這些政策中能看見徐瑞湖的樂觀及企圖心,且能給國民帶來便利就是外交官最大的成就感。

在國民外交方面,徐瑞湖說:「臺灣人很善良,每當遇到外國遊客都很熱心地提供幫助,這是屬於我國人民的特質,更讓我們有更多發展的空間。」

若提到日本文化對徐瑞湖的影響,他相當推崇日本人對於古文物的處置,像是京都和奈良等地區型文化資產的保存。此外,日本公民守法、守時、重承諾及團隊合作的觀念,皆令他感到印象深刻,值得借鏡。今年8月榮升駐日副代表,徐瑞湖表示,目前以協助大使職務為優先,積極讓臺日關係更緊密,並發展及擴充更大的交流空間。

徐瑞湖觀察日本,近20年來處於通貨緊縮,在無加薪且不敢消費的情況下,首相安倍提出新一波經濟改革,企圖以財政和貨幣政策,解決積病已久的沉疴。

徐瑞湖在回應外交議題,他說明「外交是內政的延長,才能讓整個國家與國際接軌。」對於臺日間的友好關係,他很簡明扼要地表示,兩國交流建立在臺日悠久的歷史中。但他提醒欲從事外交的後進,「此項工作可以接觸到很多政治家,貼身觀察長處是很好的學習契機,也期勉學弟妹,選擇一個良性的志向發展,並發揮所學,才能扮演好中介角色,為臺日關係盡一份心力。」

具備豐厚外交閱歷的徐瑞湖認為,臺灣的軟實力不僅源自於在地文化,更來自於臺灣人民具有接納外來文化的熱情及海量,透過四十餘年在觀察體認,他對於今年八月接任駐日代表處副代表一職更是滿懷抱負,堅信臺灣在國際的能見度能持續擴大,落實外交部的國際社會無縫接軌。

NO.906 | 更新時間:2013-10-14 | 點閱:1495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