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推手
卷宗闔上,深省沉思,「未來高等教育在面對少子化的衝擊下,我們要用什麼態度、什麼政策去應對?」這是許多人質疑的問題也是她的挑戰。一身俐落套裝,步伐自信穩重。她,是攸關臺灣高等教育不斷前進的幕後重要推手,她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馬湘萍。
語言是開啟認識文化的利器
關於求學路,畢業於日文系的馬湘萍感性地回憶起大學時光,記憶裡和日文的邂逅與美好,仍停留在宮燈教室修習日本文學史的那些日子;詩意的花圃走廊,揣著最愛的那本夏目漱石所著小說《我是貓》,年輕幸福的時光流過。日式浪漫幾乎是她對日文的印象,不經意透出她對日本文學的喜愛。
她不記得為什麼選填日文系,但她從未後悔學日語,馬湘萍說:「語言就是工具,它成為我開啟認識另一片土地的利器,讓我領略日本文化的豐富涵養與氣質,我也從中享受日本的文學、歷史與人文菁華。」
未知的領域值得期待
求職路是未知的,面對未知,她沒有絲毫畏懼,「沒做過!那就去試試看吧!」馬湘萍轉著水靈大眼睛說道。抱持這般心態,畢業前她即進入科技公司上班,因著科技日新月異,這第一份工作鍛鍊了馬湘萍遇事不驚的態度,面對迅速更新的工作內容與全球各地合作廠商的多變,她的國際視野更寬闊了。
未知的領域就是她前往的目的地,未曾去過日本的馬湘萍告訴自己:「一定要親眼見證日本的魅力。」即便當時東京物價比臺北高出很多,馬湘萍仍盡其所能地待了3個月。她分享,在當地才能真正感受到異國文化的差異,真正開拓眼界,「相信我,你一定要走出去!」
致力推展高教政策
回國後一連串的機緣,讓馬湘萍嘗試報考公職,她笑稱,任職公部門是學生時期的她從未想過的選項,然而在教育部,她一待就逾10年。馬湘萍在精進教育相關學識與學位的過程中產生興趣,認知到高等教育的重要與變化,她全心投入其中,一心一意希望它越來越好。
馬湘萍認真地表示,每項決策都是牽一髮動全身,所有的計畫與政策都是再三推敲與討論才能進行的,絕不是隨意蓋章了事。她以自己推行的第一個法案《大學校院增設調整院系所學位學程及招生名額總量發展審查作業要點》做說明,「大學校院增設調整系院所學位學程及招生名額的數量,由原本是由審查人審查即可,最後以設定總量管制拍板定案。」馬湘萍進一步解釋,原先的審查方式,是由審查人決定是否增設,這樣也許會產生濫權與濫設的可能,因此她致力推行總量管制政策來因應。
她笑著說:「進入高等教育司後發現,教育環境變化的速度,其實不亞於科技業!」法案推動如何更加全面性?政策的推動要如何符合各校師生的需求?馬湘萍面對的最大課題是「政策行銷」,她表示,當民意成為政策導向的同時,每每面對審案的立法委員都讓她吃足了苦頭。「這東西好,好在哪裡?要讓買單的人清楚地感受到,此時行銷成為一大關鍵。」要清清楚楚地分析與化繁為簡的說法,才能順利推行政策法案。
高視野、國際觀與世界接軌
對於高等教育面臨少子化的衝擊,馬湘萍不諱言她必須提醒各校,要以更前瞻性的思維去改變辦學態度與方向,馬湘萍說:「臺灣能成為亞洲經濟的重要國家,根基就在於研究與創新的教育概念,才能跟得上國際脈動。」她強調,眼光要放遠之外,更要有國際觀,與世界接軌的同時,學習會更多元。「不妨重新思考一下學校的定位,不管技職或一般大學,學校的特色與專業,將創造不同需求,這是未來學生擇校的關鍵,也能減緩少子化的衝擊。」
面對大學生滿街跑、碩士生到處是、博士生高學歷高失業的情況、22K就業隱憂等問題,馬湘萍顯得從容不迫,「放眼國際、著眼未來」她的看法正與本校的三化教育理念相同。並強調,年輕人的舞台在哪裡?不應該僅止於臺灣,培養在世界各地移動的能力是關鍵,如學習國際語言、了解國際時事脈動、培養專業能力,「遠眺的風景更加美麗!」
回想起當年毅然決然赴日遊學的時光,馬湘萍更加肯定當時的決定,她以自身經歷鼓勵年輕人,抓住機會就到不同國家去看看,視野開闊,想法也會跟著不一樣。
不侷限、勇於嘗試更能成長
馬湘萍以學姊的身分誠懇地說:「不要害怕去嘗試,即便是一件無趣的小事情,當你能把它做完,都會是一種成長。」這是她初入職場的態度,這樣不怕失敗的態度,也放諸人生路上。然而面對壓力時,如何紓壓?馬湘萍露出溫婉的笑容,「下廚是療癒且快樂的,這樣的快樂也讓我更有正面思考的動力。」
念日文系為什麼不去當翻譯呢?很多人都這樣問馬湘萍,她笑著說:「為什麼要侷限呢?」她沒有畫地自限的概念,而記者彷彿看見那位一步一腳印地走在宮燈路上,把握當下的女孩!「當你準備好,機會來了,就能嚐到開花結果的香甜滋味。」馬湘萍這麼說。(文/呂柏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