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爾不群 2015-05-25

文化部部長洪孟啟 游刃行政智慧 跨部協調有餘

【記者蔡晉宇專訪】「面對問題不閃躲,勇於面對、承擔。」這是文化部部長洪孟啟近40年公職生涯秉持的一貫原則。

自歷史系畢業的他,歷任臺灣省政府文化處處長、文建會第一處處長及中部辦公室副主任、臺北縣政府秘書長及文化部次長等職,文化行政資歷完備。此外,洪孟啟也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等多所學校任教,具備深厚文化學養,熟稔國內外文化環境。(3月16日出刊的958期淡江時報一版報導:本校歷史系校友洪孟啟掌文化部)。

後手哲學 永續經營

談到接掌文化部,和之前職位有何不同挑戰?洪孟啟侃侃而談,最大的差別在於看事情的高度不同,「任基層主管時只需盡本份,做好自己處室的事,把意見提供給主管即可,現在則是要有更廣的視野、更高的眼界,去綜觀整個文化部的發展。」

洪孟啟期許在有限的任期內,做到「後手哲學」,落實永續經營的概念,讓後任者有良好基礎能繼續發展。他指出,「有些已預見將來必定會發生的問題,我不把它擱一邊,而是先想辦法找出頭緒。好比一團雜亂的線球,起碼理出線頭,讓接手的人能更快地上軌道。」

然而,僅做好後手哲學是不夠的,洪孟啟分享了面對眼前政策難題時該有的態度,「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躲它,躲得過今天,躲不了明天,且越躲問題越大。」更說,「我不認同有些人慣性推事情的僵化思維。」並舉近來爭議不斷的臺北機廠為例說明,「臺北機廠被認定為國定古蹟後,若我們只消極地將古蹟相關維護推給交通部、臺鐵,互踢皮球的結果,只會賠掉政府形象,因為老百姓不會問是哪個部會負責的,老百姓只知道,政府只有一個。」

因此,洪孟啟積極橫向聯繫,扮演起居中協調的角色,跨部會共同面對。他除拜會臺北市3位副市長共同研議臺北機廠議題外,也向國家發展委員會取經,拜會主委、副主委,在了解現況下,提出建議協助臺鐵。洪孟啟不僅守住古蹟保存的基本立場,更進一步提出「將古蹟修復列為重大公共工程」的創新思維。

結合科技與文化 擘劃文創

身為最高文化首長,洪孟啟將延續各項重要文化施政,結合科技與文化,引領文化部為臺灣的「軟實力」再創新局。他表示,「我們這時代的文化創意產業,離不開科技,從盧卡奇(Ceorg Lukacs)開始,文化就被強調是一種生活方式。而科技已成為現代生活的表徵,因此當代文創發展必須與科技結合。」10多年前洪孟啟就開始在大專院校教授文創課程,他闡釋了自己對文創的觀察面向。

文創的擘劃與制度建立是接下來的施政重點,「當代文化發展不是生產者掛帥,而是消費者主導,文創潮流的前端就是流行文化,由流行文化進入文創。」他進一步說明,「流行音樂領頭,最具競爭優勢,接下來是電影、電視、人文出版,未來希望整合資源、結合網路科技出擊。」

網路世代主要是30歲以下,但目前政府部門決策者多是50歲以上,所以他請6年級生邱于芸擔任政務次長,「希望她發揮創意、專業,串起科技與文化,發展出貼近年輕人的想法和作法。」並強化文化部網站,把文創視為平台以及媒合劑,進行業界媒合與跨界串聯。

察納異見 勇於嘗試

面對未來,洪孟啟從無絲毫畏懼,「沒做過!那就去試試看吧!」他用堅定地眼神說道。同時因為學歷史的專業訓練,他力求了解事件背景。抱持這樣心態,當他踏入公部門服務時,每每在面對批評時,懂得站在對方角度思考,進而接納各種不同的意見。

對此,他舉例在立法院備詢時,「雖然在備詢當下彼此言語交鋒,但回到辦公室冷靜思考,往往會發現很多立委講的內容是補足了我們的盲點,如此便不會把批評者當成敵人,而是戰友,雙方能一起解決問題。」

他再次感謝地說:「早年在臺灣省政府服務時,長官們對我的養成皆是採充分授權、充分信任的方式,這也奠定了我爾後領導同仁們的工作價值觀。」

歷史系重視寫報告與外語 成為職場助力

歷史系的4年,影響洪孟啟的不只是綜古觀今的歷史專業知識,系上重視寫報告與外語能力的特色成為他日後職場上的助力。尤其是西洋史課程,無論是本國教授也好,外籍老師也罷,一律英文授課,令洪孟啟至今難忘。他懇切地說:「外語就是工具,它成為我開啟認識另一片土地的利器,讓我領略西洋歷史文化的豐富涵養與氣質,我也從中享受歷史的哲學層面與人文菁華。」

洪孟啟感性地回憶起大學時光,記憶裡和歷史的邂逅與美好,是在宮燈教室修習西洋史的那些日子,「那時候的淡水還沒什麼建築,從宮燈大道可以直眺整座觀音山,日落時尤其美不勝收,淡水河波光瀲灩!」

意猶未盡,他繼續分享,「當時火車站(現址淡水捷運站)後面,退潮時可以涉水,我就在那裡摸蜆仔,很乾淨也不用吐沙,與室友泡麵配蜆仔,那種日子真悠閒。」

面對學習,洪孟啟認為,現在學生的焦慮跟他當年做學生時候的焦慮,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如何規劃學習?他以自身經驗勉勵大家,在任何學習上遇到瓶頸時千萬別放棄,要釐清學習目標,然後全力以赴,「每天督促自己練習,養成一種不跟自己輕易妥協的習慣,時間久了便會見到曙光。」

NO.967 | 更新時間:2015-05-25 | 點閱:182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16 16:09:41
  • 線上人數: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