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聊天室 2015-12-20

【淡江學術圈】趙雅麗 推廣產學合作 建構意義科學

文/曹雅涵、攝影/盧逸峰

研究緣起

在一個「意外」因緣下,大傳系教授趙雅麗開啟「意義」學術研究之路,她形容:「近20年來的研究歷程就是一個『故事』。」回想當時受本校盲生資源中心(今視障資源中心)輔導老師邀請,希望藉她的「口語傳播」專業,以語言描述協助盲生了解視覺畫面,進而合作嘗試突破發展出「口述影像」服務技術。

同時趙雅麗有感於研究、教學多年來,發現「傳播研究」已被大眾認為僅是「媒體研究」,她認為:「不管媒體載具怎麼變化,傳播最重要的是乘載的內容為何,且目前傳播理論少了核心理論的支持,所以希望能建構傳播的巨型理論。感謝國科會(今科技部)支持獎勵,讓這項計劃20年不輟。」

研究領域

趙雅麗20年來投入的研究領域包括口述影像、跨符號、文創等皆圍繞著「意義」為主軸。「口述影像」是透過口語或文字描述,將視障者無法接受的影像訊息轉化為言詞符號,為其克服視覺障礙的服務。結合研究,更於2002年成立中華民國口述影像發展協會,致力推動「口述影像」服務。

跨符號則意指在不同符號體系間「意義如何轉換?」相關研究如:「科學180」科普廣播節目應用推廣計畫,將電視節目改成180秒廣播,研究如何將視覺轉化成聽覺。

在任職本校文學院院長期間,她更推動「文創」作為校務發展主軸,她指出文創在賣「體驗、價值」就等於是賣「意義」,並將文創產業定義為「意義」產業,尤其在公廣集團服務期間,更發現知識可被實踐在實務工作上,因此企圖將「意義科學」打造成傳播學的巨型理論,是近期的研究主軸。

研究歷程與甘苦談

剛開始研究「口述影像」時,她原以為:「教了一輩子的語言,『口述影像』應該是件簡單的事情。」不過,在過程中發現當時除了基本概念或是經驗傳承,也僅有美國提供口述影像服務,全球鮮少有學術學理根據。由於她的理論相當創新,研究得到國科會計畫支持,展開「口述影像」研究。

趙雅麗說明,要如何以語言將影像完整詮釋使視障者了解並非易事。譬如澳洲大草原,有共同視覺經驗的明眼人只看圖卡就能想像畫面,但對視障者就行不通了。原以明眼人進行許多實驗以驗證理論,但難以突破,在不斷失敗及修正下,決定去啟明學校教授「廣播原理與製作課程」,貼近視障者。長期陪伴視障者的她,終得到信任並開始合作「放聲思考」的實驗。

「放聲思考」是請視障者「聽」一部一般電影,在過程中仔細觀察視障者聽不懂之處及提出的疑問,來不斷分析修正視障者「看」的需求。趙雅麗表示,「過程的瓶頸非常多,研究的前1、2年都找不到合適的研究方法,直到3年後終靠大量閱讀心理學、社會科學等書籍,才找出『病理學還原』研究方法,以『看不見』還原『看』,研究之路才開始順利。」她分享:「在研究視障口述影像時發表的第一篇論文就獲得大獎,是全臺灣最大的學會(中華傳播學會)教授組的首獎。」

解決視障問題後,趙雅麗對基礎理論符號開始有很大的想像,更申請長期計畫,研究突破聽覺符號的限制,再進入啟聰學校以實務反覆辯證理論,以「聽不見」來還原「聽」,讓五官運作各司其職。

研究十幾年後,趙雅麗發現「意義」有一套邏輯,是有系統性的科學,開始致力於研究傳播的巨型理論-意義科學。至於意義如何判斷?在借調華視服務期間,常遇到須檢討影片好與不好的判斷,像是「這影片一定會爆紅」的敘述,就欠缺「意義」的說明,因此她認為「沒有一個語言的基準,很難進行對話。若有行為科學,讓意義變成可被操作性的知識,爭執便會減少許多。」

研究成果

趙雅麗的研究成果自1997起(計畫預核至2017年)連續20年不間斷獲得國科會(今科技部)研究獎勵肯定,更曾3度受國科會邀請,代表傳播學門出席國內外會議發表論文與分享研究成果,也獲本校頒贈8次「淡江之光」研究績優人員獎。她更透過產學合作,以實務不斷辯證各種理論的研究結果,如:協助國科會的科學普及傳播、《百萬小學堂》的節目製作等,將專業知識經過「意義」轉化,讓人更容易理解艱澀的知識理論。

在「口述影像」研究上,趙雅麗是全球第一個對口述影像進行系統性科學研究的學者,更將此學術專長培訓輔導盲生的「走讀老師」,教導口述影像技術,讓其與視障孩子正確的溝通。此外,她帶領視障生去看電影、舞台劇、踢踏舞,甚至帶領他們演舞台劇,更將電影《哈利波特》製作視障口述影像版等服務視障者,她笑說:「在此領域服務多年,現今全臺灣5萬6千視障生大概都認識我。」

赴業界演講時,趙雅麗也將「意義科學」理念傳達給聽眾,除了獲得更多回饋,能讓業界將這理念運用於實務,對於研究也是肯定。「意義」還讓趙雅麗對生命有更深的體悟,她表示:「在研究中發現,『意義』不僅是傳播研究的核心,而是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應該關心的。就像是一場心靈的成長過程,如何活的有意義,必須先了解自己,進而發展人際、團體、組織、大眾傳播、跨文化、最後作成文創,是一種同心圓的概念。」

趙雅麗投入的研究領域鮮少學者關注,她說:「你問我研究之路孤不孤獨?我不這麼認為,反而是充滿熱情和夢想,每個研究階段都非常有趣、好玩!能夠不斷突破就是自己的資產,身為傳播人,若能將傳播學門建構為意義科學,便是研究的最大回饋。」

未來展望

即使在趙雅麗口中她所研究的「意義」領域可能被人認為是異類、是抽象概念,但她仍堅持這條研究旅程,未來最大的目標是企圖將傳播領域建構為「意義科學」學門,她表示:「要將『意義科學』建構為傳播的巨型理論,傳播領域將不再僅是社會科學的分支,而是一個獨立的學門,在2015年的科技部3年期計畫,正是在建立大型意義科學理論地圖。」

「意義」探索的發現之旅趙雅麗

這一生,我始終相信直覺與因緣。1985年博士畢業後,因家庭事故,我匆促返國,意外落腳淡江至今,這純屬因緣。自1997年開始(計畫預核至2017年),我連續二十年獲得國科會(今科技部)專題計畫補助,進行「意義科學」的系列研究。這條學術探索之路,說來更是一樁因緣。

我的「意義」學術之旅始於視障研究。那是應校內盲生資源中心(今視障資源中心)的意外邀請,為視障者進行「口述影像」服務的技術研發,企盼用學術堆砌明日盲人服務的學理基礎。這個看似簡單的任務,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才發現困難重重。既有的學理,幾無例外是明眼人為明眼人打造的,用到視障者身上,便覺破綻百出,難以著力。不是理論不對,而是不夠深入,或根本無法適用。在不斷游移、探索、碰撞的研究過程中,諸多有關意義的提問,深化了我對傳播學本質與限制的認識,一路聽從直覺,我從此展開了一系列「意義」探索的發現之旅,越走越遠,也越走越深。

長達五年的口述影像研究進入了我的生命,無疑已經超乎工作,成為我人生的一項「志業」。研究結束後,2002年,我成立了「口述影像發展協會」,正式加入了視障社會服務行列,透過各種資源的募集,為視障者製作口述影像節目,帶領他們觀賞舞台劇、參觀博物館文物展,並展開「口述影像」服務立法的推動工作。我的意義研究,也讓我意識到文創產業即「意義產業」的傳播定位契機,並在文學院院長的行政職任內,確立了文學院向文創產業整合發展的方向。

事實上,傳播(communication)就是一個研究「意義共享」的學門。無論是溝通到傳播的核心關懷,都是在思考如何設計出能與人「意義共享」的內容,或者說一個能創造最佳接收效果的「好故事」。然而,作為專業傳播人,我們對「意義」的了解或說故事的掌握與想像,似乎還停留在常識與經驗的層次,異常貧乏。

近二十年來,從「口述影像、跨符號研究、意義科學到文化創意產業」,循著意義角度出發的研究堅持與成果,以及其間借調至產業界服務的經驗,不僅喚起了我對「溝通/傳播」的熱情,也讓我從理論建構到實踐路徑中,逐漸獲得了對傳播知識的完形與解答。其實「意義」一開始,似乎就註定是我研究的核心。從當年大學英語系畢業,決定出國進修「口語傳播」領域時,為我推薦的老師質疑:「為什麼要花錢去學說話?」的那刻,我就開始面對了「傳播有什麼意義?」或者說,「傳播有什麼專業可學?」的意義提問。

這些年,許多學界同儕知道我專研意義,也常好奇地問我:「意義就是意義,有什麼好研究的?」「研究意義,有什麼意義?」 許多人更戲稱我為『意義教主』。

然而,意義研究越走越裡面,我才發現,對意義的關切,其實是每個人對生命核心本質的追問,而不只是傳播學術研究的主要思考。這也是近年我開始投入心靈與生命意義探索教學的初衷。

尼采說:「懂得『為何』(意義)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的確,我們的一生就是一條沒有窮盡的意義探索之路。每個人都為意義而生,也甘心為意義而終!學術,其實也靠因緣際會的----再加上一顆知識份子的初心。畢竟,知識,當是為解決一切有關人的問題而得到生命。

小辭典:

意義科學:其「科學」一詞指一種廣義的「學問」,而「意義科學」可謂一種「處理意義的學問」。

研究聚焦

研究著作目錄

1.趙雅麗(2011)。〈傳播有什麼意義?〉,《中華傳播學刊》,19: 3-24。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編號:NSC 99-2410-H-032-063-MY2(TSSCI)。

2.趙雅麗(2010a)。〈傳播成為一門「意義科學」的想像與準備:跨符號的觀點〉,《中華傳播學刊》,17:307-350。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編號:NSC–97-2412-H-032-003。(TSSCI)

3.趙雅麗(2008)。〈傳播,「準備好了」嗎?〉,《中華傳播學刊》,13:223 -23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編號:NSC–96-2412-H-032- 003。(TSSCI)

4.趙雅麗(2006)。〈跨符號研究:「結構/ 行動」交相建構中的傳播巨型理論藍圖〉,《新聞學研究》, 86:1- 44。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編號:NSC–93-2412-H-032-001。(TSSCI)

5.趙雅麗(2005c)。〈什麼是意義經濟?當代社會中意義本質與意義產值的交鋒與辯證〉,《淡江人文社會學刊55 週年校慶特刊》,17-32。淡水:淡江大學。

6.趙雅麗(2005a)。〈認識的困境與結構:傳播學門之自我認同的病理學還原探索〉,《新聞學研究》,84:119-16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編號:NSC-92-2412-H-032-002。(TSSCI)

7.趙雅麗(2002d)。〈口述影像:語言世界的祕密後花園〉,《中華傳播學刊》,第2期:145-184。(TSSCI)

更多學術研究內容,請見本 校教師歷程系統,以「趙雅麗」 查詢。 (網址:教師歷程系統http://teacher.tku.edu.tw/)

NO.987 | 更新時間:2015-12-20 | 點閱:153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14 11:26:13
  • 線上人數: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