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學生表達意見的機會,不妄下個人價值判斷。」是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張月霞一貫的教學風格,榮獲103學年度教學特優教師的她謙虛地表示,這項榮譽使她也能從學生的回饋中,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及人格特質。
張月霞在課程所授課方式是以討論為主,讓學生有充分的空間闡述己見,且在過程中,學生也能組織、釐清自己的想法,「傾聽」成為她拉近與學生距離的不二法門,她分享:「我會專注地聽每位學生的發言,理解他們、再做進一步的溝通。」對張月霞而言,課堂中有趣的不是單向灌輸,而是透過腦力激盪進而擦出火花。
此外,為了讓學生能更加容易地吸收生硬的理論,張月霞跳脫填鴨式教法,將艱澀難懂的概念口語化,輔以生活上相關的例子佐證,舉凡她在報章雜誌看到的文章、書籍的圖片、圖表,皆能成為教材,她也設計教學情境,盼學生能活化理論。
雖然教學方式與教師人格特質息息相關,但張月霞笑說,「我有時也會到其他教師的課堂上觀摩,把『好招』學起來。」有感於學生特質的變化,近來也嘗試即時互動App,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也讓課堂多一點科技感。
張月霞期待培養學生「帶著觀點看世界」,她說明學生多數是在中、小學教書的老師,更應該有敏銳、批判及邏輯思考的能力,才能將正確的價值觀帶進教室,因此,張月霞鼓勵同學自省,她說:「思考的過程是痛苦的,但能深入了解自我,也能在專業領域上更為成熟。」
曾有社工、東南亞難民營工作等經歷的張月霞,建議同學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她進一步解釋,累積經驗不一定要出國,而是透過接觸不同領域的人事物,學習互相尊重、包容異己,才能培養好的人生觀。(文/陳羿郿、攝影/閩家瑋)
NO.1004
| 更新時間:2018-03-30
| 點閱:872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