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2-04-15

魏萼:打造「淡江學派」名號

【記者翁履中報導】本學期初創辦人張建邦博士指示,學校當前最主要的中心課題,是如何提高教師的研究成果和同學們的讀書風氣,在此前提下,九個學院皆集思廣益,戮力以赴。本報專訪國際研究學院院長魏萼,談談他對此項課題的作法和和期許。

本校國際研究學院院長魏萼博士,畢業於台大經濟系,曾在美國華盛頓、伊利諾、柏克萊加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深悟國際脈動,更以其專長經濟文化、經濟制度、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掌握國際經濟現勢。他曾擔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教授,八十九年八月接掌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一職。

問:針對創辦人張建邦博士所提出提昇教學品質和學生讀書風氣的目標,未來國際學院將以何種方式來努力?

答:國際研究學院在淡江大學中,可以說是很特別的一個學院,因為本院並沒有大學部的學生,本院共有九個研究所,院內的學生素質和讀書風氣一直以來都有一定的水準,這一點是本院和其它學院較為不同的部份。至於老師的教學品質來說,本院的師資都擁有相當高的素質,包括曾有駐外經驗的陸以正大使、陳錫藩大使、孔令晟大使,知名政治家或學者蘇起、關中、張京育、邱垂亮、鈕先鍾、陳一新、陳雅鴻等人。除了這些知名的教授以外,本院也網羅了相當優秀的一群年輕學者,研究領域橫跨了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等。未來在師資的延攬上,仍然將維持「學術一體,一體多元」的大方向來尋覓人才。本院的師生互動關係也是特別值得一提的部份,針對專任教授駐校的時間,將特別予以要求,讓同學們要找老師更為容易,也對於院內教授的學術研究給予適度的督促,質與量並重,打出「淡江學派」的名號。

問:關於院長所提及的「淡江學派」,是怎樣的一個構想,又該如何來實踐?

答:國際化是二十一世紀必走的大道,儒家文化未來的發展一定首重國際化推動,淡江大學擁有如此人才濟濟,「淡江學派」思想已在學術間滋長,淡江大學要邁向全球化,更要走出自我的學術道路,必須要「擁抱國際、走出國際、貢獻國際」,更可藉此晉身為國際學術重鎮。以世界知名的幾個學派為例,芝加哥大學的「芝加哥學派」以海耶克為首,串聯幾位著名學者打響了知名度;過去北京大學也因為有了梁實秋、胡適、陳獨秀等人,才讓北大佔有學術上的地位。

今天淡江國際研究學院有了如此優秀的學者齊集於此,也因此有了「淡江學派」的構想。而建構此一學派所須要的基本精神便是「新新儒家」的精神。所謂「新新儒家」的概念,簡單來說便是結合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管理科學以及現代化的科技,揚棄過去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及現代科技無法結合的觀念,以一種新思維來將學術進行整合,也就是所謂的「學術一體,一體多元」。除了以上理論和精神的層面的推動之外,實務層面上也將採取行動來打出「淡江學派」的招牌。國際研究學院每年都會定期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與會參與討論;不定期發表「淡江國際研究」英文期刊,加強國際學術交流;積極提供時事評論與政策建言;聘請海外知名學者講學,增加學術視野;另外,對院內的研究生提供出國訪習的機會,鼓勵全院研究生赴海外進行實地考察。有了願景及目標,配合「新新儒家」的精神,加上實際的推廣,「淡江學派」的目標,希望在我任內可以建構出一個稍具規模的雛型。

問:國際學院中許多知名的學者,常常在媒體上對時事發表評論,這樣是否也可以打響淡江的知名度?

答:學者對時事表示看法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適當的表現意見即可,畢竟學者的身份應該還是要以學術研究為重。院內有許多的知名學者,常會有媒體的邀約,但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多一點時間在學校,對學術研究和教學都是比較好的。說到打響淡江的名聲,利用在媒體曝光的機會來提高知名度,或許速度很快,但是淡江畢竟是一個學校,如果沒有好的學術發展,即使知名度提高了,對學校的師生來說,並沒有實質上的幫助。要求好的名氣,還是應該從基本的學術研究層面做起。因此,院內特別要求專任教授的駐校時間,希望在學校上課期間,老師們儘可能留在學校進行學術研究。

最後,院長補充說到,本來他已經做好了退休的打算,但是後來受到創辦人的邀請,為了讓這樣一個值得努力理念,他決定為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再拼一次。

在訪談的過程中,院長熱心的提供資料,不斷的解釋各種資料所代表的意義,對於學院未來的發展也一再的加以說明,院長表示,自己的時間除了授課以外,隨時都開放給同學們,歡迎同學找他聊天。

NO.498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27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5 19:16:22
  • 線上人數: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