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驚聲 2002-03-18

楊麗音:要懂得欣賞舞台劇 先了解劇團運作

演講題目:戲劇的世界

演 講 人:屏風表演班楊麗音等人

演講時間:三月十四日PM6:30

演講地點:驚中正

【記者李榮馨整理\張佳萱攝影】表演藝術其實由來已久,但在台灣仍為藝術團體中,鮮少被人注意的一角,許多人看電視、看電影,卻不看劇,事實上舞台劇的藝術成分遠遠超過新新媒體下產物,因此,要懂得欣賞舞台劇,得先從台灣舞台劇的現況,以及劇團運作的了解開始。

台灣劇場目前約一千多個登記有案,有兩百多個實際運作,但耳熟能詳的劇團卻不到十個,所以台灣劇團並不能算是正式職業,目前台灣也沒有職業劇團,所有人事包括演員、工作人員都是約聘的,大家也都是兼差的。

一個劇場組成有四個要素,缺一不可:劇場、表演者、觀眾、劇本。但目前,無一個劇團有自己的專屬劇場,也沒有專值得演員,觀眾的忠誠度以不高,劇本多為改編,無經費做更多的鋪陳。

另外,台灣劇團中的演員也有以下特色:一、非專業多於專業,由於經濟壓力多半都是兼職的演員,二、學生多於社會青年,學生的時間經歷也較一般人多,也較能配合排練演出,三、社會青年中無業多於有業,當演員實在難以兩方兼顧,所以演員多靠打零工過活,四、女性多於男性,成家立業的壓力讓許多男性不得不退出表演工作,五、團員流動量大,由於多為約聘,難以留住人才,六、易於解散,往往因為許多外界因素,導致劇團難以生存而解散。

造成種種心酸不外乎有以下原因:演員玩票心態,經費短缺。藝術教育不足,學校教育只注重美術及音樂但卻忽略了表演藝術。經營劇團經驗不足,國內劇團無依定的運作模式,想怎麼作就怎麼作,有一定的風險。加上專業人才培訓不易,經濟不景氣下企業贊助十分淡薄,政府補助也不夠應付。另外,藝文人口開發不易,欣賞舞台劇的似乎都是固定的一票人。還有,劇團定位與社會認知混淆,許多人認為大型舞台劇團過於商業化,事實上無藝術與商業劇,更無大小劇團之說。

以屏風來說,從1986年創團至今共推出了三十二個作品,屏風已經成為觀眾記憶的一部份,屏風的劇碼多擅長結構與解構,一人分飾多角,加上以社會議題、兩性家庭關懷為表演題材,已能完全融入觀眾的生活,而非高深的藝術,加上膾炙人口的定目劇每五年演一次,將精采好戲重現,每次觀看皆有不同的驚喜與感想,證明屏風的戲劇經得起考驗。

而本劇團作息十分繁雜,包括演前製作、演出執行、檢討歸檔三部份。再演出的一年前即須訂場地,半年前要開始溝通導演及演員,並重新檢視劇本、尋找燈光技術等人員,另外演員、設計師、製作部都需開始運作。製作部主要負責演員排練、所有舞台的呈現,並設計完稿給製作工廠,製作道具、服裝,而舞台劇中的暗場故事則在在排練前期就已作溝通,當所有的拉走位都確定後,開始第一次的拼湊、順走(順走位)、整排(所有人員整體排練),直到彩排(演出前)。

所以,一齣劇的演出絕不是只有觀眾看到的那面,背後的努力及心血,都遠超過於觀眾的想像,如此繁雜的工作,所呈現出的作品,相信是值得大家進戲院觀看的。

NO.495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2385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6 09:19:37
  • 線上人數:1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