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2001-12-17

研究砂拉越華人獲中山學術著作獎

【記者曾暉雯專訪】初冬午後,一群修習黃建淳老師「中國歷史文物賞析」的同學,相約在政大校門口,將參觀老師家中收藏品。老師依約前來,仍是平常上課時一身襯衫與毛背心的組合。和著暖暖冬陽,聽著沿路山間清脆鳥鳴、水聲,再步行幾分鐘的山坡路,就到達黃建淳的家中。老師回憶道:「這房子是我兒子唸政大附小的時候訂的,當時一看,就喜歡上這裡的寧靜清幽。」

別看老師家是歐式外觀,進入大門以後,你會發現別有洞天,不僅清一色是中式家具,連收藏品也以東方文物居多,像是紅木家具鑲著貝殼、依古玉形狀放大製成的木屏風、一桌大的溫潤玉石躺於客廳、一尊半個人高的大鯉魚古董等。

最令同學大開眼界的,是老師三樓的文物收藏室,裡面包括玉器、金器、銀器、青銅器、錢幣與牙雕等,許多出自戰國時期的文物,甚至連故宮博物院都不見得有,有時,故宮玉器研究員還得親自跑到黃建淳家中研究文物。

怎麼會興起收藏的念頭?原來,老師的父親很早就開始收藏中國的文物,只是年輕的他,對文物尚未產生濃厚興趣,直到他的研究轉向歷史領域,才頓然發現實物在歷史佐證中,佔有很大的地位,隨後一發不可收拾地到處尋寶,老師透露:「很多中國文物,都是我在新加坡找到的。」

在所有收藏中,黃建淳最喜歡玉器,尤其是高古時期(包括:商、周、春秋、戰國)的玉器文物,相較於今日功利色彩濃厚、你爭我奪的社會,黃建淳非常羨慕古人能家族合作,共同抵禦野獸強敵,並將這種和諧的精神投入玉器創作。

黃建淳口袋常會隨身帶著小型古玉器,並觀察玉器色澤的變化,假日時除了學術研究,也常常在自己的收藏室,用毛刷刷掉出土文物表面的沙子,刷到三更半夜卻渾然不知,彷彿已經融入當時時空,與古人神交,黃建淳笑說:「這就是我的生活,非常簡單。」

日前以「砂拉越華人史研究」一書,獲得教育部第三十六屆中山學術著作獎的黃建淳,是唯一人文科學方面的得獎者。大學時,黃建淳唸的是地理系,當時大部分的同學都往「自然地理」發展,唯獨他對「人文地理」有特殊情感,之後,「半路出家」拿到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史學研究所博士,並前往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人。

因為當初人文地理的涵養,再加上研究歷史的背景,讓黃建淳找到回應歷史的新方向,民國七十幾年間,他一有空就往東南亞跑,需要翻譯時,便請當地導遊協助做田野調查,最長待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以現今台北社會來看,在東南亞沒有社交、沒有娛樂、生活條件很差的情況下,一般人一定無法忍受這些「鳥不生蛋」的蠻荒地,黃建淳並不在意,他說:「因為我的目的就是在研究,每寫一個字,心裡就會快樂一次,所以我不覺得孤單,也沒有什麼心酸,雖然就像不食人間煙火,我卻甘之如飴。」老師提醒同學,若要做學術研究就要專心,過多的雜事反而是浪費生命,很難有所成果。

NO.488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31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