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1-12-03

散播愛與歡笑的種子

有人說:「在大學讀一年等於在高中讀了三年的書!」可見功課壓力之繁重。但,在大家都在擠破頭搶時間的時候,還是有一群人願意乾坤大挪移利用自己的課餘時間,散播愛與歡笑的種子幫助需要的人,我們說這一類的人為「志工天使」。

天使們常在的地方多為服務性社團及單位,如本校的服務性社團:親誠團、淡江嚕啦啦、慈青社、慈幼會、啟明社、炬光社、基輔、樸義團……等。他們常出隊幫助附近小學,為他們帶來有趣的活動與無盡的歡笑,或是到盲生學校、精神病院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學校單位則有學輔組每學期所舉辦徵選的「攜手計劃」與「校園守護天使」,「攜手計劃」主要輔導附近國中生,藉由活動引領他們了解更多心靈層面的東西;「守護天使」的工作則為服務老人,為他們帶來更多歡樂。

若要概括分類這些加入服務性社團的人,大概可分為四類:一、是喜歡服務,喜歡和「人」接觸;二、是學習更多生活經驗或是想過個不一樣的生活,大攜手西語三石心華說:「雖然修輔系已經花去了很多時間,還是想為社會付出關懷,不會都只在做自己的事。」三、是因為想藉此了解自己生活中的親人,「我和家裡的奶奶常常無話可說,我想藉這個機會了解她、了解老人們的想法。」中文一葉淑珍說;四、為了充實「教育學程」經驗者,大攜手公行五董慧琴說:「參加學輔組的『攜手計劃』活動,可以多跟人接觸、累積經驗,讓我得到教育學程所學得的實務經驗。」

服務老小各有初衷

中文三劉佳蕙在經過一年慈幼會(服務性社團)的磨練洗禮後,來到學輔組的攜手計劃,「我有一個國中生妹妹,在攜手出隊,可以學著用他們的心思考,了解很多青少年的想法,跟妹妹的感情也更好了。」。校園內有許多打著「服務老人、關懷幼童」旗幟的服務性社團與服務團體,在這些「志工天使」的背後,他們又是秉著怎樣的心態進入這個領域的?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番。

「我一直對『服務』抱有很大的熱忱,大一時是在『基輔』(服務性社團),可是因為社團太忙了,時間上沒辦法配合,只好放棄。」,目前擔任大攜手(學輔組「攜手計劃」)的中文二高銘淇說。相較於其他人把課餘時間花在打工上,為何有人願意花費自己的寶貴時間在他人身上?目前擔任本校慈青社志工長的許璧聯(中文二)認為,逛街、娛樂的時候雖然很快樂,但是回到家以後靜心思考,卻覺得很空虛,反而在幫助他人時,才覺得存在的價值,生活也較為踏實,她說:「當志工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份了!」

慈青社社員利用假日時間,與淡水地區的國中生組成「社區青年服務隊」,到療養院幫忙照顧腦性麻痺、中風、車禍等,也會傷殘者。許璧聯提到,在療養院有些人具有攻擊性,剛開始一同幫忙的國中生都很害怕,但是,看到他們病情有好轉,便覺得很高興,一切付出都值得。

志工工作熟能生巧

或許有人會認為幫助他人很花時間,但是其實每星期只要花大約兩小時,例如盲生資源志工分成行政機動、生活讀報、校對、有聲圖書、網頁維護、運動推廣、導盲犬等組,每星期排班兩小時;慈青社資源回收的部分,每星期四、五大約花一小時,在宿舍、電腦教室、圖書館做的定點回收等。在盲生資源擔任行政、報讀志工的簡慧榮(教科四)認為,志工的工作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難,像是錄音、建檔等工作,都是熟能生巧。

由於性質相關,啟明社常義務支援盲生資源中心的活動,並定期安排假日活動。笑稱自己是「基本社員」的啟明社社長潘文凱(歷史三)表示,剛進入大學時,由於本身弱視,常需要「借別人的眼睛看東西」,幸虧有學長姐的照顧,讓他的生活可以很快地上軌道。

儘管教科系鍾韻雯升上大四後,已經卸下啟明社社長的擔子,但是她說:「以前『完全沒想過』要退出啟明社,因為在裡面很快樂。」鍾韻雯提到,剛開始帶活動時,考量到有些視障生小朋友,多半會選擇室內課程,但是其實大家比較喜歡戶外課程,有一次啟明社帶著大家到山下踩協力車,微風伴著淡水夕照,大家興奮得不得了!

有形付出收穫無窮

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這群熱心助人的大學生,不僅可以得到一個受肯定的「志工證」,無形中也增加做事能力,日後就業時比別人多一份經驗,其中不乏有畢業學長姊從事社會工作者。

參加社團活動,最重要的不是你能得到什麼樣的「東西」,你可以學得的是現在看不見的人生經驗,「我現在比較會靜下來聽別人說話,也比較能體會長者的心情了。」學輔組的校園守護天使統計四蔡秀卿說。

校內有心要參與服務活動者不一而足,輔導室也有心多辦相關活動,把愛散播人間,可惜,這些志工大多面對了同樣的問題--該如何充實更多的專業知識與志工常識呢?目前在賢孝國中及中途之家服務的中文三劉佳蕙說:「志工訓練的上課時間很少、訓練不足且略嫌沒系統,再加上校內沒有心輔相關科系,想選修相關課程卻總是僧多粥少,有心要往輔導方面走的人比較辛苦。」公行四李宛研也認為,志工出隊前最好先進修並獲得更專業的訓練,「在沒有方向的情況下,對那些學生所做的輔導是沒有效果的。」她建議學校可以多開「課程設計」、「班級輔導」類課程,「我們的經驗本來就不足了,若不再多充實專業知識,怎麼會有能力輔導學生呢!」李宛研說。

在這條服務路上,許璧聯並不覺得疲累,反而認為是「因緣在」,所以才有機會服務大家;她認為這樣的份量不算很重,反而從中學習到珍惜身邊的人、事、物,將每件東西發揮到極點,也更清楚「自我價值」所在。

NO.486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155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6 09:19:37
  • 線上人數:1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