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驚聲 2001-11-26

關懷國家鄉土 林盛彬寄情新詩創作

【記者沈秀珍專訪】林盛彬,本校西班牙語文學系副教授,1957年生於臺灣雲林縣,1980年自本校西班牙文系畢業,之後赴西班牙馬德里大學進修,專攻拉丁美洲文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後亦於馬德里自治大學修讀美學,完成碩士學位後歸國。

林盛彬於1982年開始發表詩作,主要發表園地為《臺灣文藝》、《笠》、《鍾山》等,現為《笠》詩刊主編。對和其他藝術一樣神聖的詩,他從大學時期剛開始的懵懵懂懂,到出版詩集,這期間像是一連串命運和際遇的安排,他曾修過李元貞老師的現代詩,也感謝亦師亦友的李魁賢先生的指導和勉勵。他覺得藝術是為了維護及頌揚最起碼的人性與尊嚴,從他的詩作當中,可以感受到他對國家鄉土的熱烈關懷、對周遭環境的精神悸動、與他心中澎湃但內斂的情感。

在西班牙這個熱情洋溢的國家待了近十年的他,成了名副其實的異鄉人,一般人也許不知道,他原來的夢想是到德國學哲學--「我當時很瘋哲學!」他說,後來卻是因緣際會回到自己所學的西班牙文領域學歷史,以及後來的文學與美學等。

身為西班牙文系的老師,林盛彬覺得提升學生語言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其多吸收知識性的東西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不教導學生如何作判斷、以培養其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他舉個簡單的例子:「學生準備報告時,不可以只是作剪貼的工作,在討論作品時,除了理論方法,還要加上自己的觀點和感覺,也不只是看它的故事情節,還要試著去發覺它潛藏的深層內涵,否則這個報告只是一個不痛不癢的空殼子。」

他覺得學生時代的重心就是學習,不管是什麼科目,表面上實用不實用,該學、可以學的就儘量學,學它的知識和方法,並讓所學的東西變成跟自己有切身實用的關係,只有思考過的學問才可能被自己應用,他說:「唸企管不只是學內容,還要學方法;唸文學不只是學理論,還要學習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其中無盡的可能性。」學生若學會這點,就不會成為知識的附庸,而是具有智慧的一個個體,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必須時時抱持著批判的精神。他也鼓勵學生要及早規劃自己的人生方向,有意識地充實現在、安排未來,才更能夠創造自身的價值感和自信心。

目前他在系上除了教西班牙語會話與拉丁美洲國家文學史外,也在外語學院共同科講授美學與藝術欣賞。他覺得同學們不應該將學校的共同科視為營養學分,因為在社會上除了要有謀生的技能之外,也要有人文的關懷,而這個素養就是從文化課程中吸收,所以大學的基礎養成教育對將來的幫助與影響很大。他引用康德的一句話說:教人認識很容易;教人思考很難。他覺得老師的任務就是在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去發掘自己內在的潛能,讓學生不只知道what,也懂得why與how。

最後,他舉文明人與野蠻人為例說:「文明人就是有能力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制定出律法、典章制度,以保障並提升自身幸福、安全與尊嚴的人;而野蠻人就只是本能地趨利避害、聽天由命」。他勉勵同學們在這麼好的學習環境中,別忘了學習了解自己、規劃自己、發掘自己,別讓自己變成精神上的野蠻人,宿命地隨遇而安。

NO.485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125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6 09:19:37
  • 線上人數:1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