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苑副刊 2001-10-29

第17屆五虎崗文學獎報導文學組首獎

每個禮拜一上午,所有的淡江人都可以輕鬆的取得淡江時報,接下來,更可以輕鬆的批評手上的報紙(廣告界有句名言:「每個人都是批評的神(People are all the God of the critic)。」該當也適用於此。),相信你我都曾經做過。

你可以輕易看完你手上的淡江時報(前提是你很有耐心),但是相信你目前對「淡江時報社」並不了解。我要帶領你進入「淡江的新聞世界」。

※淡江時報的現況

首先,要了解的是,淡江時報並不能稱為一份「報紙」,事實上,淡江時報在新聞局登記發行時,登記為「雜誌」,且我國「出版法」於八十八年未廢除以前,也明文規定「凡刊期七日以上至三個月以內,且定期出刊的都叫做『雜誌』。」因此,淡江時報在法令上來說,是一份雜誌,而非報紙。

接下來,要關心報紙的「骨骼」,淡江時報的組織架構,「頭」最大報紙發行人是由校長張紘炬;接下來有時報委員會,是淡江時報的上級決策單位,由行政副校長張家宜擔任主任委員;社長與總編輯則由校內教師羅卓君擔任,並設秘書一名,編審一名,組員三名。(當然啦,相信大家都知道,做事多寡,「有時」是與官位高低成反比的。)而記者群則皆由招考進來的本校學生擔任,目前約有二十一名文字記者,四名攝影記者。(記者是決定報紙價值的「最基本單位」,關於記者部分,容稍後再述)

發行量部分,淡江時報每週發行兩萬七千份,而淡江學生也不過兩萬四千多人,扣除寄發給校友的份數外,淡江學生幾乎可人手一張,造成高閱報率,高影響性,當然也還有~「高亂丟率」,週一晚間各教室中,總會有一兩張淡江時報,「躺」在地板上。

※檢視淡江大學第一大報的價值觀

~淡江時報與甘斯

社會學家甘斯(Herbet Gans)強調:「新聞不僅呈現於對於現實的取捨判斷,還包含價值觀或偏好的陳述。」,美國媒體的新聞,反映了媒體認為國家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

甘斯稱這些「恆存價值觀」可以在長期的各種新聞中挖掘出來,而這些價值觀通常協助記者定義什麼是新聞,或是影響什麼事件可以成為新聞;甘斯他認為美國新聞界有八種恆存價值觀觀,如:「我族中心主義」、「利他式民主政治」、「有道資本主義」、「小鎮田園主義」、「個人主義」、「中道主義」、「秩序」、「英明領袖」。

為了觀察淡江時報所凸顯的價值觀,我蒐集了從455到461期(約去年年底到今年三月中的報紙,請見附錄),共七期的淡江時報,並檢視頭條新聞。我發現其所突顯的價值觀,相當的明顯,那就是「英明領袖」、「我校中心主義」、「私校第一」、「最重要的讀者是校長與董事,絕非學生」。

以英明領袖為例,461與460兩期的報紙頭條標題分別為「校長訪澳洲克廷大學國旗飛揚」、「張紘炬校長率團訪紐澳大力催生」。而事實上,不只是這兩期,經過「編輯室文化」薰陶後的記者應早已發現(或說全校的同學都知道),只要是校長的新聞,通常自然而然都會被放在頭條,而且感覺都是把他當成偉人一般在報導,而在寫新聞稿時,則是將「有聞必錄」這句話發揮到了最高點,因為記者們似乎都知道,就算版面再怎麼擠,校長的新聞一定不會被刪,既然如此,那又何不多撈點稿費?

然而,校長的新聞雖然多,但卻也從來都不會有負面新聞,因為在淡江時報的報頭上,發行人的名字是「張紘炬」,總不會有發行人能容忍記者在自己的報紙上攻擊自己吧?然而事實上,我相信並非全校的人都滿意張校長的,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在行政板的BBS上,校長板就常常有人在訴苦水。

而私校第一,更是淡江時報所長期要塑造出的形象,如459期的頭條便為「教育部公布私大中程校務發展計劃審查結果 本校成績最優獎助經費拔頭籌」,淡江時報聰明的一點是,他們選對了「戰場」,淡江或許真的不錯,但與公立大學相比,很明顯是比不過人家,因此淡江時報在報導上,避開了全國大學這個戰場,而投入了私立大學的戰場。或許淡江真的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是一直報導「比下有餘」,而不告訴讀者我們差真正的第一名有多遠,似乎有愚民的嫌疑。

淡江時報最重要的價值觀可能是「最重要的讀者是校長與董事,絕非學生」,這點我們可以從每期的報紙都報喜不報憂看得出來,如455期頭條「中美洲元首高峰會議去年在台舉行 紀念壁畫設於本校正式揭幕」或456期頭條「本校新增T3連外網路更暢通 本校頻寬屬全國頂尖」。

為什麼淡江時報最重視校長與董事?事實上,淡江時報在由學者宣偉伯(Wilbur Schramm)等人所提出來的四種報業媒體理論中,應該是屬於「威權報業理論」,特色為:主要目標是為支持並推動當權者的政策;產權型態可能是政府經營或私營(淡江時報應該算是「政府經營」);被禁止的是批評當局(你有看過淡江時報罵過校長、創辦人嗎?);有權晉用媒體的是獲皇室或政府特許核可者(淡江時報社長由學校委派)、控制媒體方法為當局透過特許、監督等檢查手段(如淡江時報委員會,由行政副校長坐鎮主任委員)。

淡江時報最悲哀的一點是,她永遠都無法「批評」,永遠都只能「支持並推動」,直到淡江時報有一天拿的薪水不是淡江大學所給的。

同樣的,我認為一個記者最可悲的是,他無法與報社本有的價值觀做抗衡,因為報社不缺你這個記者,記者絕對是可以被「取代」的(我曾經聽,先擔任過記者,後轉職當作家的鐘文音學姐說過:「記者是可以被取代的,而作家、詩人卻是非你不可的。」),並不是一定要非你不可的,因此報社不可能為了你個人而改變,只有你為它改變的份,而如果你不想委曲求全,最好的方法就是別幹了(這也是另一個記者曾經對我說過的話,他的職位是工商時報編輯。)。

(上述皆為個人立場與看法,不代表淡江時報)

※ 記者的得到與失去

~三個案例

沒有人能知道,一個校內的媒體會對該報記者有多大的影響。---------------------------------------

紹興說:「如果你不認同淡江時報的立場,你可以離開。」

這句話,是一個老記者對一個菜鳥記者說的,這句話殘酷,但卻寫實。

這句話,是發生在淡江時報少有的激烈爭辯中。

菜鳥記者去採訪一位大傳系的學生,這位學生之所以成為「獵物」,是因為他在921地震時,假冒淡江時報記者,「進」入台北災區「松山賓館」,進行一次「災區新聞攝影實戰」,並在BBS上公然發表他的「心得」,由於行文太過肆無忌憚,太過寫實,引來上百篇的文章攻擊之。

這個菜鳥記者,雖然菜,但是卻也感受到了這件事的新聞價值,因此他主動跟編輯表示,他想要跑這個新聞,編輯一開始還感受不到此一新聞的不尋常,並沒給予太多意見,就讓他去了。(未完待續)

NO.481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973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6 09:19:37
  • 線上人數:1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