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巨流河 2018-05-14

【一流讀書人對談】筆隨念起 自在寫作 中文系助理教授林黛嫚 經濟系副教授林金源

書名:文章自在

作者:張大春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ISBN:978-986-5824-58-7

本書簡介

《文章自在》為以《聆聽父親》入選2008年度十大好書、《認識幾個字》入選2009年度十大好書的台灣知名作家張大春著作,張大春認為認字、閱讀、思考、表達就是寫文章所需具備的能力,藉由本書說明「寫作文,不搞作文!」當具備寫作文的能力,根本不須擔心作文無法得高分。好文章來自於自身的體會,不管是什麼時代的學生在面臨大考時,一樣會玩耍、滑手機,所以「寫好玩的」,才能讓學生真的對寫文章有興趣,也讓讀者知其誠意。

文中以79篇散文演繹文章之道,在說明張大春認為寫「文章」該要有的寫作技巧的同時,以例文方式讓讀者更深入淺出,並收錄了蘇洵、魯迅、胡適、梁實秋、林今開、毛尖等古今諸家文章。

【文/楊喻閔,圖/吳冠樑】

學習如何寫「作文」是每個人在學生時期一定會經歷的,大家為了讓作文變好,學了許多可以運用在作文中的成語與修辭技巧,但卻少有自動自發地去寫「文章」的時候,將一件感動自身的事,變成一篇可以感動他人的文章。

為讓大家更了解具備「文字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寫作」的意義與影響,本期特別邀請到中文系助理教授林黛嫚及經濟系副教授林金源,針對《文章自在》一書進行對談,以自身專業領域與教學經驗出發,分享提升寫「文章」能力的方法。

記者:老師們覺得現在學生普遍的文字能力如何?該如何透過寫作來加強文字能力?在教學經驗中有沒有遇過讓您覺得耳目一新的學生?

中文系助理教授林黛嫚:從教書到現在已經將近30年,跟剛教書時相比,現在的學生在國文語文程度真的有逐漸變弱的趨勢,但並非前段大學學生語文能力就好,我在公私立都有上課,每個課堂上的學生們程度都有參差不齊的現象。

經濟系副教授林金源:我認同黛嫚老師的說法,這是一個跨世代的比較,我認為教育制度的改變是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大學變多,導致「不適合念大學的學生」原本有更適合的發展方向,卻念了不適合的大學。我在改學生考卷的申論題時,就常發現一些問題:例如搞不清楚詞意如「貧富差距很大」跟「貧富差距擴大」;問答題只會簡答,或是以條列方式作答,無法寫出完整的句子;還有句子中沒有主詞,讓我不知道這句子在講誰;無法將事情的因果和順序講清楚;聽課時聽不到重點,只記下有趣細節,答題時寫不出真正的重點。另外,關於國際組織G7或東協加3,除了要知道相關的國家外,還應該要清楚說明這名詞所代表的本質、原因和特色。所以就目前來說,一個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跟以前差很多,是我所擔憂的。我有個習慣,就是會把答得好的考題答案印給學生參考,但從100學年度以後就沒有讓我這樣做的學生了,近年來讓我覺得答題答得不錯的大部分都是陸生。

林黛嫚:我教過不少學生,其中有些人有著傑出的表現,如在國北教的林恕全,他就拿過香港青年文學獎的大獎,當然還有拿過台積電文學獎的等等。若是以沒有文學基礎的學生來說,我覺得過商管學院學生的文字能力都很不錯,甚至覺得中文程度比中文系學生還好,但是他們來修中文系的專業科目反而相對沒有好表現。以前沒有注意開設訓練寫作的課程,都是透過古典文學的教育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但現在文言文愈來愈少,大家對國文教育要求又不一樣,所以專門開設寫作教導的課程,我覺得是必要的。林金源:其實學生的文字能力與其他能力也是息息相關的,譬如邏輯推理、聆聽並有效吸收他人說話等等,老師是學生直接可以學習、模仿的對象,學生如何在老師上課時,聽懂老師的上課內容、學習老師的說話與文字表達,這也影響著文字能力的提升。

記者:在一般基礎寫作時,很常講到起承轉合,而書中命題與離題提到起與合的重要與連結性,老師們認為應該如何訓練學生建立對於題目的解讀?

林金源:這就是我剛剛提到的,聆聽並解讀能力的重要性,學生現在聽老師上課,出社會後聽上司發號施令,如果無法理解上司說什麼,工作很可能無法進行。我發現學生容易錯把馮京當馬涼,把巴拿馬當成古巴或巴西,在普通知識上的不足,導致學生在聽課時,無法有效吸收。要如何不離題,就要先學會聽得懂聽清楚,更要聽出重點與弦外之音,這些都是一步一步累積而來。

林黛嫚:學生從小就習慣寫命題作文,寫作文就是為了考試,所以老師說寫什麼學生就寫什麼,沒有題目的文章就不知如何下筆,如果學生有一定程度的寫作能力,其實他們對題目的理解能力就會變好。書中也提到,寫作教育應該改成學生自主寫作,不要命題,讓學生寫自己想寫的;也可以使用反面論證,我認為這樣的訓練多了以後,可以增強學生的邏輯與思考,對寫作也會有相當的幫助。國家考試的命題作文,包含會考、學測與指考,通常題目多出得四平八穩而頻繁,學生面對這樣的題目,思考容易僵化。我建議在寫作文時要試著將腦海中第一個想寫的內容丟掉,去思考如果不寫這個方向能怎麼寫,用不同於以往的想法去寫出與他人相異的作文,走出刻板,搞不好可以寫出意想不到的好文章。

林金源:寫作文是一種創意,就像繪畫、寫詩與作曲那樣,毫無公式可循,考試只是讓學生比賽誰有創意,所以同樣一個題目,學生就是要去挑戰自己的創意,寫出不一樣的趣味。

記者:這本書裡提到很多寫作的技巧,請問老師們該如何提點學生適時地運用這些技巧讓文章更具可讀性?

林金源:文章是一種創作,沒有一定的格式與方法,而且中文是有邏輯的,就像標點符號的用法就是其中一種體現。以文章邏輯去判斷什麼時候該用句點,當一句話已經完整表達完時就會用到句點。我常看到碩士生交給我的論文,整頁只有兩個句點,如果沒有辦法好好運用標點符號,就代表自己的邏輯是有問題的。前監察院院長王作榮,為中國時報寫了非常久的社論,當時寫社論是要相當嚴謹且滔滔雄辯的,有一次報社急著找他寫社論,當時他在喝喜酒,就拿著餐巾紙寫完交給記者並在隔天刊登,由此可以知道他的文筆功力非常高。王作榮也在自傳中提及如何訓練文筆,第一點是訓練邏輯,王作榮自身很喜歡數學,所以用做數學來訓練邏輯;第二點是讀好文章,他尤其喜歡《孟子》,可以從頭背到尾,所以其內容影響王作榮的寫作風格很深。余光中曾說過「一句話可以講得清楚的不要用兩句話,一個字可以表達就不要用兩個字」,學生應該學習如何將文章由冗長變精簡;還有文字是有抑揚頓挫,有音樂性的,句子有長有短的交錯在一起,有時也可運用「對仗」,讓文章更富有音樂性的表現,當然這個可以慢慢鍛鍊。能夠清楚的將意念做一個整理,同時有層次的表達出來,這個是最重要的。

林黛嫚:金源老師希望學生先寫明白自己想表達的,其他的寫作技巧是其次,我覺得這是沒有錯的。我曾經批改過相關考試的作文,發現真的都是補習班教出來的,用的典故、寫法很多都是如出一轍,而《文章自在》作者希望教給學生不同於公式作文的寫作方式,用自身的文章承接他人的文章,也用自身的文章解釋他人的文章,我認為這本書是在寫一種文化,有一種「小子何莫學夫散文」的概念,希望能夠造就一個願意獨立思辯、樂於真誠書寫的人。而這些與金源老師剛才說的不謀而合,寫作的技巧都是附加的,清楚表達才是根本。

但還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個就是戒掉贅字,像是「然後」、「結果」、「其實」等等,在張大春的文章中並不會出現不需要的字,而談話性節目中的來賓就很常出現;第二個是我上面提到的反面論述,利用反向思考就會想到與往常地不同的結果。

林金源:作者在77頁引一段《文心雕龍》的話「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為章,積章而成篇...」作為行文示範,清楚的說明如何將文章層層漸進,從一個字到一句話、到一段話,最後到一篇文章,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示範,讓學生知道文章在論述時如何層層堆疊。

記者:文字和語言的表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老師們覺得該如何透過文字能力來強化語言的表達?

林黛嫚:從白話文運動到現在,寫作就是將我們腦子裡的思維文字化,所以語言與文字有很大的關係。金源老師也提到寫作是一種節奏,寫作可以藉由標點符號來改變節奏,語言運用當然也可以透過陳述方式和速度來改變。現在學生很喜歡用一個字就一個句點,我覺得這樣不是精簡,而是過度簡短,這個可能跟時下流行的通訊軟體的簡訊使用有關,上述的原則都是需要被找回來。當然語言能力和文字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寫作好的話,說話相對也能夠更流暢、更精簡。

林金源:大學國文老師曾講過,寫文章有個「單句不成行」的原則,一行內若只有一個字,應要想辦法把那個字放到前一句裡。因為有精密、嚴謹與準確的思考,才會有語言與文字,所以先有思考,才會有語言,接著才能下筆。我們可以觀察週遭的人,有些人只能講簡單的句子,就能知道他不常繁複思考,這樣的人寫不出好文章,能夠講出完整而複雜句型的人,思考相對深刻,也能寫出比較好的文章。

第55頁提到父母如何幫助小孩寫出好文章,就是在與小孩的對話中,準確去表達思維與感受,不要讓小孩暴露在惡質的談話環境中,像八卦節目與政論節目就是,缺乏理性、情緒性、且用詞累贅。其實父母親或老師對孩子或學生的影響,不一定是透過文字,而是在談話中就可以產生影響,只是孩子或學生懂不懂得學習。尤其是學生可透過用心觀察,去發現每個老師值得學習的地方,當然並不是指講話風趣或上課內容有趣,而是指透過這位老師的上課,可以幫助你理解許多艱深的理論、知識或學問,讓你在求學過程中擁有更長久的滿足。

記者:老師們覺得寫作對於報告或學術論文的撰寫是否有幫助?

林金源:當然有幫助,我前面一直強調,寫作是一種思緒整理與表達。論文就是將一個複雜的議題說清楚,所以必須先想清楚,所以寫作對於寫論文是一種相對基礎的訓練。

林黛嫚:第99頁講到齊克果的句法與想像,裡面談到很多現代人對於作文、寫文章與文學間的關聯都沒好好釐清其中的本質。我是教中文的教授,當然會希望學生寫作,因為這是很基本且必備的能力,透過寫作建立起來的思維與邏輯,並非只是用來讓你容易閱讀散文與小說等文學作品,文字能力在生活中的運用其實是很廣的。所以我認為考試時應該讓學生自由寫作文,當學生習慣寫文章後,自然就對命題作文得心應手,自然就能將人生融入文章中。張大春在文中提到阿兵哥在上他的課時,一開始都非常不情願,但到最後他能讓這些阿兵哥都變得喜歡書寫自己的人生故事,這是十分難得的。我在上通識課時,普遍學生都認為不太需要重視,所以我要花很大力氣去讓學生了解我的上課內容是有價值的,這其實是更困難的。如何說服學生或社會大眾去了解作文變成文章、以及跟文學的結合,《文章自在》在這個部份做得很好,傳達了很不錯的觀念。

記者:除了書中的內容,是否可以請兩位老師提供關於如何自在寫作的建議?

林金源:第29頁有這樣一句話,「好文章是從對於天地人事的體會中來。」深刻的思想、細膩的感覺,才能有話說,寫出好文章。要如何才能有思想?首先就要對天地萬物、對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也感覺、觀察與體會。對於寫作這件事,我要引用一段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覺得寫作有趣或是想把有趣的事記下來,文章才會寫得好,就不會只是交差了事,像書中第31頁提到,一個小女孩因為覺得好玩,就填了幾闕馬致遠的(天淨沙),就是要這樣打從心底覺得有趣的進行訓練,就能進步,自己也才有成就感。學生常問要怎麼寫好作文?倒不如問問自己追求什麼?對什麼最感興趣?這樣我想大家都有很多話想說。大學生已經度過尷尬的學測和指考命題作文,應該可以試著去找想寫的題目,去寫能打動自己的文章,才可能打動他人。

林黛嫚:我從學生時代開始寫作,是以小說為主,寫的通常都是自己的體驗。大陸作家蘇童常被問到寫作中想像與體驗哪個比較重要,對我來講,想像就像科幻小說完全靠天馬行空,因為現實生活中都還沒發生過;體驗也有它的重要性,但也不是絕對,你想寫關於死亡的小說時,你難道要去自殺嗎,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想像與體驗的調和就需要多加思考。

現在的學生,他們的生活相較於我們的年代來得貧乏,所以他們對外在環境的觀察與感受較為薄弱,常常把自己關在電腦前或是滑手機,這些時間在我們那年代都是在戶外玩耍的,所以他們要接收這些資訊,就只能大量閱讀、聽長輩們說人生故事,從他人身上間接取得,然後融入自身的懷抱與感慨,自然就能寫出不同於以往的文章。對於題目解讀,學生都會急於解釋題目的意思,其實沒必要,從容而有條理的說明才是最好的方式,這個觀念也不止於寫作,對於說話、人生都是很好的態度。

記者:現在社群媒體發達,老師會否鼓勵學生多在臉書、IG或推特多書寫一些自己的心情或感想,是否有助於文章的寫作?

林金源:我不常上這些社群網站,或許體會較不客觀。韓愈曾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之中的傳道的「道」是指真正的價值,而臉書等算是科技技術,學生應該是要去探求所謂的「道」,要用什麼方法或管道來表達,相對來講就不那麼重要。臉書、IG或推特可以很熱鬧,會有很多互動,但那是一個相對無法查證的匿名環境,大家並不一定會以嚴謹的心態面對並誠懇的討論。所以怎樣的環境適合怎樣的表達或文章,以及想要獲得些什麼是大家要去思考的,這樣的科技有它的長處,但也有它的弊端。

現在學生寫作能力不夠其實不能全怪他們,因為大環境的影響,讓學生缺乏正確的典範去學習模仿。現下學生的典範多是演員、偶像或政治人物等等,反而不是有思想,懂思考的學者。所以他們對公共事務或歷史沒什興趣,反而比較關心「小確幸」,心態不同時就會影響思考與寫作。第129頁提到,國語文能力的薄弱,會影響學生吸收其他學科知識,目前的政治氛圍傾向去中國化,在這種情況下,受到斲傷的並不會只有中文,因學生會發生不是不會解題,而是看不懂題目在說什麼,這就是中文能力薄弱造成的問題。還有前面說到的高教政策,有些學生應該去念專科卻跑來念大學,專科是學技術,大學是學思考,兩個本應沒有高低之分,卻受高教政策的影響,所以這些學生在大學裡追求的是專科的「技術」,對思考反而沒有興趣。

林黛嫚:寫作的訓練也是一種思考的訓練,在寫文章時你會去質疑、去想這樣的脈絡或用語是否得當。我起初不用臉書,但這兩三年開始用,因為不用臉書的話,很容易連絡不上人,因為現在太多人不用E-mail了。不過我自己寫臉書是很謹慎的,我也希望學生能夠做到的,透過臉書去傳達一個意念或是概念,而不是只寫些情緒性的話或是打卡而已,就像寫在紙張上一樣,在寫臉書時也多去思考。

林金源:黛嫚老師想說的就是要去善用它,不要反被掌控,要利用科技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盲從於那樣的環境,要有自己的想法。

林黛嫚:而且絕對不要在臉書上跟別人吵架或是寫無法清楚表達的事情,因為文字跟語言有不同之處,在於文字有時候無法清楚表達你想說的意思,這是學生在寫臉書或line時,要多去思考閱讀文字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剛剛金源老師有提到,現在學生對很多事情都沒興趣,缺乏熱情,尤其對故事都不感興趣。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危機,他們喜歡像變形金剛這樣的電影,追求畫面感官的刺激,而不想去理解為什麼這個人為什麼發生這些事。所以我在我的課堂上,儘量引導學生去喜歡故事,因為喜歡故事,才會開始關心人,才會了解這個社會的運作,合起來就是一個寫作的訓練。

林金源:在現實生活當中,其實到處都有故事,而且可能牽涉到時代的詭譎與變局,如果你不細心體會,你就無法看得出來。像是第116頁提到林金開的作品《包龍眼的紙》,透過書中主角的好奇心與鍥而不捨的態度,隱約的傳達了當時的社會氛圍,如當時的公務員勇於任事,為了解決國內病蟲害的問題到機場搬運農藥。這篇文章後來收錄於中興大學的國文教材,但目前的社會價值觀缺乏當時的氛圍與熱情,他會影響教科書的內容,教科書會影響學生的視野,類似的文章不會出現在學校教材裡,也就不容易引發學生對國家與社會的關心,這是我目前的感慨。

NO.1065 | 更新時間:2018-05-15 | 點閱:230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0-06 23:55:47
  • 線上人數: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