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2002-08-08

淡江總會帶給人美好回憶 █曾昭旭(知名作家、本校中文系教授)

在我任教過的大學中,淡江無疑是情份最深,感懷最多的一所。

首先當然是因為淡江是我第一所任教的大學,早在民國六十年,我還在師大修博士的時候,就已經在淡江兼課了,然後這一兼就持續了十八年。可以說我的青春年華是和淡江的學生們(主要是中文系,還有歷史、英法德日文系)共度的;而他(她)們也的確帶給我豐盛的情意與許多美好的回憶。

例如有一陣子,淡江有一個非正式的社團--裱褙社。乃因有一位同學是香港僑生,曾在香港遇到一位內地的裱褙名師,學得一手好技藝,乃義務傳授給中文系的同學,可也因此需要有源源不斷的字畫以供練習,結果他們看上我的書法。於是有一兩年之久,我每週六早上,上完三節中國思想史(8-11時),同學們就會有人邀我去吃午飯;然後回到他們在校外的居處(三房一廳公寓式格局),先讓我小睡一會兒;他們則磨墨裁紙,等我精神完足地起來揮毫。在寫字時,有人圍上來觀看,也有人在旁邊隨性地彈著吉他,低聲地唱著歌。每一幅字還不待寫完,有人看得喜歡,就會開口說:「這幅我要!」於是寫完就落他(她)的款。別人也喜歡的,就只好懊惱沒眼力及早看出這幅字的好。

那一陣子,可以說是同學們每週在幫我練字,就更別提那週末午後空氣中流漾的浪漫氣息了。

當然,浪漫的淡江生活不止這些,後山的清幽是常去品嚐的,那時的淡江河水也還堪濯足;還曾有一屆的中文系同學湊錢買了條小船,偶爾邀老師同去泛舟哩!

是這樣的好山好水,好風好物孕育了淡江人的氣質罷!我常覺對台灣實質上貢獻最多的,並非台大清華,而是淡江文化。有在地的親近,才會有著實的感情。淡江畢業的同學,儘管沒有一窩蜂去留美,但散入台灣的各行各業,卻扎根毋寧更為深厚。我從學院中一介教書匠,逐漸涉入社會文化的各層面,以勉盡我人文關懷的素願,坦白說,也幾乎全是淡江老學生們牽的線。真的,尤其是中文系畢業的同學,雖看似無一技之長,卻反而因此各行各業,無所不在。只憑在校那一點生命氣質的啟發與薰陶,就自然比別人多一點人文的關懷與作為。這時他們或許就會油然想到我這個老師,我自然也就樂意為他們跨刀……原來我們的師生情誼就是如此延伸到校外,進入到整體人生。

從民國七十八年之後,有十多年之久,我因事中斷了淡江的兼課,竟然不曾再接上,直到去年才以專任教授之職重返淡江校園。闊別多年,誠然淡水繁華多了,不復當年清美,學校周圍建築林立,不復當年開闊;淡江學生也太多,不復當年師生互動之自然親切……但其間人情醇美仍是依然。

猶記得去年八月我來學校報到,從文學院到行政大樓,職員、工友,紛打招呼,舊時面容,仍多依稀彷彿,真像遊子歸來。至於中文系的老友就不用說了。真的,在紛雜的人間,我最珍視的是人;在淡江諸般風物中,我覺得最好的也是人,包括淡江的學生。

重回淡江中文系這一年來,我上課的心情基本上是熱切而愉悅的。我從不強迫學生來上課(而只是關懷),結果是,我從來上課的學生臉上,更容易看到熱切的眼神與聽懂後的欣慰。這可以說是過去幾年中已久違,卻又在今年淡江中文系課堂上重逢的感受。是淡江學生有什麼特別嗎?也許罷!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特別,我一時也說不上來,我還需要再觀察、再品味。

不必諱言淡江不用功的學生也不少,其實不用功歸不用功,功課以外的為人又是另一層面的事。這一年來我也擔任一班導師,某些同學若就考卷評分的標準來看真的是壞學生,但課餘跟他(她)們吃飯聊天、郊遊烤肉,卻又覺得他(她)們分明是好孩子。所以當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先做個不失為好孩子還是挺要緊的,我很慶幸在淡江能感受到這一點。

NO.508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27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18 13:34:22
  • 線上人數: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