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讀書人導讀 2018-11-19

《以我為器》導讀/中文系助理教授侯如綺

書名:《以我為器》

作者:李欣倫

出版社:木馬文化

ISBN:978-986-359-434-5

導讀/中文系助理教授侯如綺

我們自小的教育中就被灌輸母親的偉大,不論是小時候背誦「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或是唱著「母親像月亮一樣」,我們對母親的理解都是伴隨著奉獻、神聖性的角色認知。

不過從不是母親到成為母親,這一身體以及心理變化的過程我們卻少有體會。主要是因為這樣的體驗太難被理解,而且,長期以來,當母親或是育兒的辛勞都是相當私人的事情,母親們必須自己去面對、去解決。社會普遍以為,她們不是任勞任怨便是無怨無悔,若是有自我的主張和情緒都被認為是不應該或至少要自己消化掉的。

然而當代女性的教育程度越來越高,隨著兩性關係的重新檢討,母職在台灣也在公領域中被重視,並且給予法律照護,包括如性別工作平等法中婚孕歧視、育嬰假、或是在公共領域中設哺乳室等。可是,這也不過是近二十年來的事情。

《以我為器》的作者李欣倫是職業婦女,身兼大學教師與母親的雙重角色。學者的理性眼光,使她能夠抽離自我,從婚姻儀式開始到成為人母教養兒女,檢討自我與評論自己和他者的關係;而文學創作者的眼睛,又能使她更敏銳的去覺察在母親這個新的角色中自我身體的改變、情緒的波濤、自己和女兒、自己與母親情感的變化。

本書最精彩處是那很難被描述的身體感覺,尤其是生產。同為散文作家的宇文正稱讚:「〈踩著我的痛點前進〉,是我讀過關於生產之痛寫得最好的篇章」。生孩子不是等待著送子鳥到來,產房現場對孕婦來講極其慘烈,而偏偏痛覺是非常抽象的,人們對於痛覺的印象──在本書中便說道:就是曾經痛過。李欣倫寫出產房此一神祕地的樣貌,也豐富的展開產婦疼痛經驗的描述。而生下孩子對母親來說只是頭一個階段性任務的完成,再來是做月子、哺乳、帶著嬰兒工作、和憂鬱的對抗、照顧與教養的困難和快樂……這些既慌亂又困惑、既焦躁又溫柔的過程,都寫出女性生命的困頓和豐饒。

「母親的身體與身分是最深不可測的容器,母體當然是容器……即便孩子離開身體,母親還是器皿……這器皿得永遠提供具體物質和抽象情感」(頁122)這是在文中所提及的,這也是本書題名為「以我為器」重要的原因。而在「以我為器」這樣的形容中,也容易讓讀者聯想到女性身體的似乎是一種成就他人的器皿,如此一來女性自己的主體究竟何在?

當然這恐怕也是知識女性最大的困境,智識上的豐富與前進,無法阻擋作為母體的「用」之一途。如何在器用與自我生命之間感覺、思考、與成長,這是女同學們會遇到的課題、也是男同學們必須了解你身邊女性的課題。

NO.1077 | 更新時間:2018-11-19 | 點閱:151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19 13:17:34
  • 線上人數:13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