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 2018-11-19

從心理學看網路交友之安全意識

(資料來源/諮商暨職涯輔導組提供)

在網路交友如此風行的時代,夜晚一個人回到家,好像有點無聊也有些孤單,此時滑開手機、進入交友app,似乎是現在許多人的一種選擇,一方面能認識不同的人,另外一方面也想試試能否遇見未來的交往對象,然而網路交友如此便利的背後,也包含一些風險,有時是對方的照片與本人差距甚遠,有時是對方的年齡與身分謊報,更有有些時候,對方隱瞞許多意圖,讓我們身陷危險之中。

網路交友所衍生出的犯罪事件層出不窮,可能在網路上假裝是帥氣多金的紳士或身世悽慘的正妹,當他們獲取受害者的信任後,就開始提出經濟方面的需求,要求受害者匯款或購買網路點數等等;有些則是抓準受害者寂寞又好奇的心態,起初說服受害者見面只會聊天,等見到面之後,再一步步騙受害者到人少的空間性侵或仙人跳,儘管這一些事情在社會新聞中常看到,但為什麼總會有一個接著一個的受害者呢?

這或許能用心理學來解釋,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當時他們做了一個實驗,詢問一群美國婦女是否願意在他們家的窗前,掛上提醒交通安全的小牌子,半個月之後,再問這一群婦女是否願意讓他們在院子裡擺放「謹慎駕駛」的大板子,結果發現,先前答應掛小牌子的婦女中,也願意放大板子的比例,明顯高於先前未答應掛小牌子的群體。心理學家針對這個結果推論,人們在做決定時,為了讓形象保持前後一致,儘管第二個要求比較不合理,但還是會傾向接受它。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中午時如果同學要我們幫他買杯咖啡,我們覺得只是小事就答應了,改天如果這個同學請我們每個星期一中午都幫他買杯咖啡,我們也許會想:「我之前都答應了,就好人做到底吧!」、「我如果現在不幫這個忙,豈不是反覆無常?」,由於前面答應了一個小要求,當同學又再提出了一個要求時,我們仍然會傾向接受它,做一件原本我們可能會拒絕的事。

所以,當下一次你在網路上遇見吸引你的網友時,不妨將這一個心理學理論放在心裡,別因為對方登上你的門檻後,就勉強自己接受更多不合理的要求,在必要的時候就得堅持自己的底線,拒絕對方,尤其當對方使用威脅利誘或撒嬌討好的方式時,不要因為一時的害怕或心軟就答應,讓對方有機會能予取予求。在網路互動的過程中,如果你有些遲疑或擔心,也可以找你身邊值得信任的家人、朋友商量,或善用google搜尋,因為在網路的世界中什麼都有可能發生,不論是男性或女性,保護自己都是最重要的事。

NO.1077 | 更新時間:2018-11-19 | 點閱:1404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19 13:17:34
  • 線上人數: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