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讀書人導讀 2019-02-23

《修復未來》導讀/未來學所退休副教授陳瑞貴

數位革命的迷思:智慧科技vs.智慧人類

導讀/未來學所退休副教授陳瑞貴

幾千年來,為了生存及渴望,人類不斷推進工藝學的進步,確實獲得了高度物質文明的享受,但卻支付了科技的負的副產品。美好生活的追求換來人類命運主動權喪失的慘痛代價,這就是作者Andrew Keen所提出的數位革命的迷思。

物聯網和服務聯網,都是數位時代裡耳熟能詳的智慧物件網路名詞。當人們汲汲營營追求科技應用的同時,卻忽略了我們正生活在越來越焦慮的時代。在這時代裡,生活似乎並不美好,充斥著數位壟斷、演算統治、經濟不平等、貧富不均、結構性失業、科技性失業、工作欠缺保障、社會失序、文化紊亂、政治紛爭、存在恐懼、個人權益與隱私的喪失、不信任與民粹主義等越來越惡化的未來。數位革命確實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卻也惡化了現今所面對的不平等、危機與亂象。此等弔詭說明了,工藝學正威脅著人本主義的真理——人性。Keen指出,當人們不斷追求眾多的變革型新科技,例如個人電腦、網際網路、全球資訊網、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的同時,獨缺被這些新操作系統所刪除的一件事,那就是「人類自己」,這正是數位時代中的「破洞」。在破洞修補完成之前,人類的未來是無法被修復的。

因此,今天人們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是戮力修復此一破洞並進行重大轉型。Keen指出,「修復未來」提供了這種轉型的地圖;這種轉型必須包括創新、透明、創意、和健康性破壞;整合監管者、創新者、教育者、消費者和公民的力量,採取立法監管、競爭性創新、社會責任、勞通與消費者選擇、以及教育等五大工具的整合策略,才足以完成未來的修復。

追求智慧科技的同時,找回智慧人類的主體動力,把人類置於社會進化的中心,或許可修復「以人為本」的未來,進而創造一個宜人的新數位時代。

NO.1082 | 更新時間:2019-02-23 | 點閱:130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01-15 17:27:57
  • 線上人數:4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