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驚聲 2020-03-15

【翰林驚聲】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雷光夏淬鍊突破 激發創作潛能

大傳系校友、金馬獎第47及56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得主雷光夏,日前受邀在本校文學院文化創意產業學分學程課程上,暢談音樂創作歷程。

對我而言,音樂是「聲音媒材」的體現。嚴格來說,從一開始就不把自己只定著在「創作音樂」上,因為在學校學的專業一直是傳播,覺得自己從事的應該是「聲音媒介」工作—各種聲音的元素都是我想研究、與實驗的場域。從聲音元素出發,我們碰觸社會、碰觸世界,當然不只是音符、音樂而已。也因為這樣,會好奇與研究的場域是很寬廣的,永遠有事物值得探索與深入。

我在20餘歲時,接觸《榮格自傳》,這是心理學中相當知名的一本書,對我影響也很深,閱讀這本作品時,看到榮格身為一位心理學家,他曾跨過那精神的暗洋,從那危險心靈邊界返回後,作為心理學家,就更能深入這領域的核心。有時「天才跟瘋子真的只有一線之隔」。學生時期依舊青澀的我,似乎還處在『胞膜』、『種子』狀態裡,雖然對自己的未來已經有所想像,但尚未清楚自己的實力,這是一個非常「可愛」的時期,即便那時的心情很糾結,生命裡仍然有很多乏味的事情,然而,當時只有一個念頭「必須往前走、要往對的路線走,希望最終會找到答案」。

回想大學時期,上陳甫彥老師「視覺傳播」這門課時,我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是「準確性」。當時陳老師教導學生拍照,一開始不要拍類似「老人與狗」這種看起來所謂「很感動」、「有意義」的照片,而是要我們先分拍「光」、「顏色」、「形狀」等數種單純的視覺元素之後,再來講解,為的就是讓學生聚焦在不同的視覺主題與元素,學習精確化與各種攝影技巧後,再去延伸有「意義」存在的圖像,如此才能真正透過專業的「技法」,去「建構感動」。那是一堂紮實基底的訓練,影響我很深。

因為這堂「視覺傳播」的課,我開始思考自己擅長的是什麼?那時候系上沒有人探索聲音或音樂媒材,所以我決定來研究「聲音的符號」。因為無論語言或是聲響、環境音或是音符,都是聲音媒介的呈現,它都有可能組成一個聲音的世界,因為了解這些單獨個體存在的長度、強度跟音色的差別,讓我能更精準地形塑、與傳達栩栩如生的虛構世界。那時的我和兩位學長們在學校辦了一場音樂會叫「河岸留言」(後來這個名稱被其中一位學長林正如取用,變成台北知名的Live House)。當時我寫了四首歌上台唱,但最後發現在台上最讓人感動的反而不是這樣有詞、曲、演唱這樣制式的表演,反而是一位拿著吉他的學長,一個人從一開始小小聲地演奏自己的吉他獨奏曲,到最後全場歡呼尖叫,他只運用吉他的力量,就把音樂張力做到100分!

事後我思考:或許,添附上詞與歌聲的音樂,就像那門「視覺傳播」的課裡所說的「老人與狗」的那種作品---當我們急著去添加意義在事情上面,反而失去鍛鍊每一根最微小肌肉的能力,以及心智單位的能力。

於是我運用電腦軟體,開始創作純粹音樂性東西,等到確定自己可以掌握這些聲音元素之後,再加一點點歌詞進來,就像做化學實驗,我很慶幸能有這段過程。後來其中的作品被侯孝賢導演用在他的電影裡,被加附上影像,到電影院觀看時才發現,「哇!原來是這樣子,音樂與影像是可以有那樣的張力。」第一次在螢幕上,看到自己的音樂作品可以跟電影結合是一種肯定。這首「小鎮的海」後來成為電影「南國再見,南國」裡面經典的畫面,據說當年的坎城影展主席柯波拉也非常讚賞這部電影裡的這一幕。

當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以後,我去電台工作,原本只是想做幕後聲音的剪輯,後來偶然有機會當上主持人,仍努力學習,並獲得一些音樂工作邀約,也開始懂得如何跟不一樣的人合作,從而認識了很多有才華的工作者、美術、動畫、電影導演等等。

同儕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可以在事業上給予輔助的,在進入影視工作時,我發現很多拍片的人,他們彼此都是在學校認識的,而我擁有的則是屬於另一種在精神上互相鼓勵的朋友。大學時曾夢想拍電影,但很快知道這個夢是需要機緣、資源,與很多才華才能成立的。第一次接觸到了這件想要做的事情,一直要到兩年前的台北電影節,那時候的總監是電影導演沈可尚,希望我替他們做一個主題音樂並拍攝預告片,我決定要勇敢往前走試試看---因為當你往前走之後,會發現其實並不可怕,因為,說不定你其實早就準備好了。所以,我決定接下這個當導演的工作,用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了2017年台北電影節的前導廣告,完成了一個30秒的短片,也頗受好評(想來奇妙的是,我挑選入鏡彈吉他的主角,就是當年在學校音樂會上,撼動眾人的那位吉他手)。

我想說的是,「不管你在學校有沒有找到這樣的合作夥伴,趁現在還來得及打開心胸去認識朋友,因為你不知道身邊的這個朋友『胞膜』、『種子』打開後會是什麼模樣。」進入社會之後,更要往外延伸,因為會認識更多有趣的人,他們會補足以前覺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一起合作後,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而這就是合作的力量。

NO.1101 B | 更新時間:2020-03-15 | 點閱:123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1-08 16:30:55
  • 線上人數:2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