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爾不群 2022-04-24

【卓爾不群】大傳系傑出校友 金馬金鐘常客 楊雅喆影劇傳達真切感受

【記者李沛育專訪】近幾年臺灣影劇大爆發,無論是在串流平臺或是電視上,都可以看到大傳系校友楊雅喆的作品,2021年話題夯劇《天橋上的魔術師》,改編自吳明益同名小說,重現1980年代臺北中華商場榮景,劇中完美還原該年代的氛圍與深刻的主題呈現,讓本劇榮獲第56屆金鐘獎14個獎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戲劇、導演等6項大獎。

擔任編劇與導演獲金馬金鐘多獎項肯定

電影《囧男孩》中的「騙子一號」與「騙子二號」運用天真無邪的視角,帶領觀影者體會現實中的悲歡離合;《女朋友‧男朋友》闡述臺灣生氣蓬勃發展的八零、九零年代,主角三人在時代下的選擇與其中的情感糾葛,此一作品讓法文系校友桂綸鎂獲得金馬獎與亞太影后榮銜;《血觀音》窺見臺灣近期政治發展,角色們談話間的暗潮洶湧,全片充滿巧思安排,吸引觀眾一看再看。以上優秀的影視作品,都源自於導演與編劇楊雅喆之手。

許多人好奇《天橋上的魔術師》創作歷程,楊雅喆表示:「當初閱讀小說時,一直對於童年時候的中華商場有所共鳴,想拍出自己的童年記憶。」面對一些看過原著的觀眾表示與原著差異大的疑問。他坦言,同名小說其實語言意境很美,如散文般行雲流水的寫法,並無劇本架構可言,對此他不得不改動原著。這是許多小說等書寫作品中,翻拍成影視化作品中常見的情況。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劇本中,核心主題逐漸浮現—「因為失去,才會記得它曾經是你的。」該劇在網路上造成迴響,是部讓人想回味再三的影集。

拍攝廣告駕輕就熟重拾劇本創作

回顧多年的從業經歷,不難看出楊雅喆的果決。起初考入淡江法文系,適逢傳媒產業的興起,加上繁瑣的文法讓他對法文興趣缺缺,毅然決然轉入大傳系。畢業後以新聞記者作為志業,恰逢當時記者職缺呈現僧多粥少,無緣當上記者。所幸,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能結合自身所學的廣告助理,為他之後的導演路打下基礎。隨著時間流逝,楊雅喆在廣告產業上逐漸駕輕就熟之餘,愈發覺得廣告產業彷彿一灘死水,了無生趣,因此把觸角伸向電視和電影創作,重拾劇本創作。

「我不想寫虛假的故事,藉由作品傳達真切的感受,一直是我創作的初衷。」觀看楊雅喆過往的戲劇作品,無論劇情意象為何,都具有與當下社會議題的連結,讓人省思。結合多年的編劇經驗,他以與Sony Mobile合作的手機廣告短片《母娘的愛在滾》為例,剖析如何撰寫劇本,首先設想以三句話就可交代的簡短故事,由此不斷延伸,設計成大綱等細節後,劇本便自然形成。他說道:「故事劇本的內容必須讓觀眾產生『為什麼?』、『然後呢?』和『啊~這樣啊!』等多個情緒起伏,才算個合格的劇本。」

在劇本創作的道路上,楊雅喆始終謹記著本校實驗劇團指導教授丁洪哲的一句話:「用淚眼看人生」。「唯獨有一顆同理心,才能創作出好且多樣化的劇本。」是他對丁洪哲老師這段話的詮釋。從他的創作歷程中不難發現,楊雅喆始終不忘老師的教誨。《血觀音》細膩精彩的政治鬥爭戲碼、《囧男孩》的童貞視角看待社會變遷等,令人難以想像,這精彩作品其實是出自於一位爽朗率直中年男子的筆下創作。

以運鏡的場景說故事精簡臺詞

待在淡江實驗劇團的時光,是楊雅喆從業後最懷念的瑰寶。經過實驗劇團的歷練,他擔任過演員等多種職務,因此當轉換為導演時,更能設身處地為演員著想,成為業界出了名「疼演員」的導演之一。除此之外,他的作品風格對臺詞的描寫大多精簡,更著重在運用鏡頭語言,他認為,利用影像涵蓋到的場景等細節,觀眾也能讀懂編劇想表達的臺詞,「所以能運用影像呈現的內容,無須再讓演員增添台詞,臺詞更適用於描寫角色的心理狀態。」在電影作品《血觀音》即可窺見一二。

除了為人熟知的導演與編劇身分外,他也參與《myfone行動創作獎》評審,他表示,電影長片《怪胎》是全程運用iPhone XS Max拍攝的作品,加上運用行動裝置拍攝的短片競賽如雨後春筍般爆發,創作者不應侷限自身的眼界。楊雅喆形容,影視作品的概念與寫文章如出一轍,「除了透過攝影機進行影音創作外,手機與我們形影不離,隨時可記錄著生活周遭的素材,影像是一門世界共通的語言,藉此傳達創作理念。」

擔任《myfone行動創作獎》評審,他分享,獲得首獎的作品大多不是出自於專業,鼓勵有志想從事影音創作的學生們,可從短片類型的比賽著手練習鏡頭語言,並多觀摩好的影集,揣摩並吸收當中的影像語法,逐步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影像語言,此類型的創作並不需要照著課本走,但一定讓自己產生認同感。

談及時下年輕人如何走出迷茫困境時,楊雅喆分享,「先思考為什麼會迷茫,其實想著想著就會有答案,最重要的是,去實踐答案,而不是站在原地空轉,做了之後,許多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關鍵字 #大傳系 #傑出系友 #楊雅喆 #金鐘獎 #天橋上的魔術師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7夥伴關係

NO.1141 B | 更新時間:2022-04-24 | 點閱:81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18 13:34:22
  • 線上人數: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