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巨流河 2023-10-01

【專題】第39屆五虎崗文學獎首獎特輯/【散文首獎】張嘉恬隨心走筆 在文學世界成為自己的女王
【記者吳沂諠專訪】就讀西文四的張嘉恬,來自台南,表示「嘉」族中有不少喜歡嗜好「恬」食的人。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從中啟發各種靈感,並將親情方面的生活經驗串起來寫入文章中,自己總是在家中扮演察言觀色的角色,發現每位家人之間的相處都有「矛盾點」可以寫,因此將家人間的愛恨情仇鑲嵌成一行行的文句、交織成一篇篇的文章,並加以描述人物的言語、聲調、表情,增添其中的高潮迭起。對心思綿密細膩的張嘉恬而言,寫作已成為抒發心情的絕佳管道。
 「『寫作』這件事很奇妙,一開始總是毫無頭緒,但過程卻使我十分投入!」張嘉恬分享,自己從小就養成不斷寫作的習慣,還額外抽空報名作文班,並在國中階段就開始積極投稿文學作品,每當自己進入一所新學校時,都會查詢和寫作相關的比賽項目,自己過去在文藻大學就讀時也曾榮獲文藻文學獎小說第三名、小小說第三名、新詩第二名,以及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散文組優勝。張嘉恬笑著回憶,過去的自己曾經一廂情願地追求過一段感情,最終卻換來不如意的結果,因此將自我豐沛的情感,在私底下寫了將近七萬字的小說,在文學世界裡她可以成為女王:「我想要讓它怎麼發展就怎麼發展。」  「我喜歡寫平實的生活」她對隱喻、諱澀的文風完全無感,曾經愛上王小苗、顧城、海子等作家的新詩,都是平實又有感,如果文筆有成熟的傾向,肯定是曾經加入文學性社團,潛移默化的緣故。而最近對於「神秘學」的研究,占星、塔羅牌,讓她寫出「拜拜完的食物都會少一個味道,因為靈魂真的來過。」這樣詫異又詭譎的句子來。「我常常作夢。」她的好奇心讓她接納了更多的可能,包括營造神秘氛圍,多一層隱喻,增加延展性,一個伏筆,「好像是一個背書,你講什麼都沒關係,它就是一個夢啊!」〈嗜恬〉的結尾寫到「夢裡的孩子掉了牙」就有神秘學的味道。她說靈感來自小時候聽說傳說,夢見掉牙就是父母要死掉,「四月下雨自己開車去拜拜,想很多事情。」讓她向讀者埋下了伏筆。
 升大三那年的暑假轉學來淡江,來到淡江,眼前的山河美景讓她豁然開朗,高高低低,高低差就會不一樣,風景就不同,走一走就餓了。遊歷校園,很開闊很多樹,有很多椅子可以坐下來,坐在驚聲廣場看日落,「光是圖書館坐個透明電梯就看到海。」反而比較少動筆。刪除手機裡的社群軟體,她開始參加水上救生社,爬山、游泳、騎車玩北海岸、夜遊。回想起來,這一年反而沒有太多的作品。「愈不快樂的時候愈有東西可以寫」,她笑著露出虎牙和小梨渦,單純的像個小孩,令人難以和她成熟的文筆聯想在一塊兒。
這學期張嘉恬成功申請至巴拉圭實習,唸西語系看似與她的創作之路沒有交集,但對於感情細膩的她,誰說不是展開了一扇跨語言的創作之窗?
#### 【第39屆五虎崗文學獎散文首獎作品】嗜甜/西語三 張嘉恬 清明時節,天是灰的,雨是細的,連續做了兩天夢的大腦,想起了今天是祭祖的日子。
三十五過後變得很不長記憶,比母親那時足足早了十年。幸虧工作上的事還記得來。也是,混了十幾年的圈子怎麼叫記憶不長好?但其餘的,似乎也就是隨著節日,被動地倒數一年的消長了。
和姨約好了上市場,捎去一通電話,我們在四海豆漿合吃一套燒餅油條後才動身。
四月的早晨清冷,上星期起外出就都得帶著傘,唯一一件米褐色長背心就這樣陪著自己在辦公室和家裡奔走。
奔,那樣歡快的字眼,不知為何,總使我想起馬蹄聲。最後兩筆畫恰似馬兒踢踏的雙腿。馬鞍的鬃毛上汗滴粼粼。馬兒在無止盡的荒野狂奔。
「買個豆皮。」姨說。
「哪種的?」
「煙燻。」
「煙燻的好,我也愛。」多拿一盒,晚上找姨來下酒菜。
市場人多,儘管已到了歐巴桑的年紀,始終學不會阿莎力地喊價。在這種時刻,做一個優雅的歐巴桑竟也有些格格不入。 總歸是太少出門買菜了。
工作總是不知不覺拖到晚餐後,吃習慣了夜色配飯,連開伙煎顆荷包蛋都像什麼大費周章的事,住家樓下的便利商店,於是成了陪我趕企劃的好朋友。
姨不是。從來都不是。
只要有雞湯喝的日子,都是姨拿來的。她用她那小提鍋,煲剛剛好兩餐份量的湯,若是我不在家,她便寄放在警衛室。
香菇雞、麻油雞、大蒜雞、九尾雞、烏骨⋯⋯什麼東西現在都貴了,我不准她亂買,當然她也同樣看不起便利商店裡的冷凍雞湯包。
今日的廚房又要歸她,一路忙到十點,總共五菜一湯。姨講究,雖然嘴巴裡說簡單弄弄就好,但我媽愛吃的那幾樣都沒少,又是涼拌又是過炒,倒是我就像廚房裡多出來的那一個。
正想著,姨往菜籃裡丟了一大把空心菜、一根苦瓜⋯⋯天啊,苦瓜,我得叫她自個兒帶回去吃。一片冬瓜被拿起又放下又翻面又近看了半晌,同樣在一旁香菇堆東翻西找的歐巴桑勸她就拿起來吧,都是人家菜販一早就去新鮮現批的。
結帳時一共是三百五十五,幾年來這個時節的菜價並無太大改變,薪水也是。
錢會薄。父親可能還是那句話。但該花就花,然後大氣地追加一大朵白花椰,儘管花裡的小蟲兒都不是他在挑。
我呢,既然連煎荷包蛋都懶了,也有些時日不曾挑過花椰菜。
母親過去拜外婆大抵也是這樣,炒茄子、四季豆拌木耳、蘿蔔炒蛋、幾樣水果,十分家常。
去程時在路上買杯拿鐵,因為外婆嗜甜,必須點嚇死人的半糖。
回程時那附近有個張家燒餅饅頭,他們總會買一袋,吃不完就冰起來,好幾個早上都可以蒸來烤來吃。
「呀!這鴨腿燒的多漂亮!也適合下酒哪!」姨不知何時,已經晃到熟食那排。在這裡買的,十個有九個最後都進我家,畢竟姨一個人,也吃不了多少。
我則跑到市場裡生意最旺的春捲小販那,看他們 俐落地包餡、束口、找零。這間春捲店從我有記憶以來,排隊就排得嚇嚇叫,還登上外媒報導過。過去利索地包著餡料的老面孔,如今都變成穿著時尚的年輕人,客人來來去去,桌上那盒花生粉倒讓我想起什麼。 「老闆娘,三捲。一捲糖多點,兩捲不要糖。」春捲似乎和拿鐵不太配,但清明時節,總是應景。
母親這些年來也喝了不少半糖拿鐵了吧?和素菜也是怪異的組合。
我也嗜甜,或許是母族那邊的遺傳,只是晚年覺得母親真的喝太甜了。
「你這刀該磨磨了。」
「反正也不常用。」我洗去空心菜梗上的碎泥,漫不經心地回答。
「丫頭你喲!」
丫頭,父親和姨是唯二會喊我丫頭的人。每次被這麼一喊,都感覺自己變得好小好小,小到拳頭還像一顆石頭大小,被另一個掌心包覆,牽著我走過擁擠的夜市。
被喚作多久的丫頭,就被護在掌心多久。
我的確該找個願意收著我的傢伙了。管他高矮胖瘦,大齡未嫁本來就像老人斑,只會讓自己在人群中顯得突出。
真可怕,父親那會兒總是說,等我一嫁,就把家裡的鎖也換了、鞭炮放下去,讓全社區的人知道。結果現在倒好了,我那把家用鑰匙上還有他送我的機車鑰匙,十八以後就這樣子圈在一起直到三十八。
「丫頭,你想什麼?煮水拌味噌呢!」
我應了聲好,每到這種時刻,任何讓我在廚房有一點參與感的事,我都樂意做。褐色味噌像岸邊的細沙,自碗壁逐漸流失,和進碗底的旋渦
姨一直都很好命,六姊妹裡頭數她嫁得最好。貸款什麼都不必她來,一輩子沒工作過,成天只需煩惱家裡清潔,於是便像隻勤快的馬兒,在菜瓜布和馬桶刷間來回、在曬衣架和流理臺間奔走,家中各個角落都乾淨溜溜。
她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看做菜頻道。打掃、上菜市場、煮飯,小摩托車十分熟捻地鑽著人擠人的市場。
那時候,姨和母親也是這樣。她們兩個女人肩並肩坐著,餐桌上有個鍋子,一鍋挑好的菜、一鍋菜根、一鍋母親挑完姨又挑了一遍的菜。我在客廳吃零食,一會兒就聽見嘩啦啦的水聲和抽油煙機轟轟轟的惱人聲音。接著一盤盤油亮亮的菜一一被端上桌。
我想起老師說過,拜拜完的食物都會少一個味道,因為靈魂真的來過。
但我記得那些被供在佛祖跟前的菜依舊下飯,也依舊是我熟悉的母親和姨的手藝,偶爾瞥見一點紅灰紅灰的碎片,大概是外婆在尋找哪一盤是自家兒女帶來的菜時,不慎抖落的香灰。
而輪到我們這些「活人」進食時,外婆就在牆上相框裡看著,好在我們幾乎都把食物通通塞進肚子裡。
我經常想,如果哪一年,換我替姨做飯,該準備些什麼?
姨那麼挑,腸胃又不好,要是沒吃飽怎麼辦?不會托夢指定非哪個市場買的菜不可吧?
會不會三炷香都燒完了,菜被灑了一地,姨不領情?
想到這便覺得好笑,這一笑不得了,眼淚都逼出來了。
車子行駛中,雨又下下來。姨倚著窗小憩。每踩剎車,那幾葉陶瓷小碟就挨著彼此打顫,彷彿初春的寒意也淅瀝瀝滲進保鮮膜來。 姨睡著了,我喚了她也沒醒。看來這次又不下車了。我只好代她點上她的那一分,並將茂谷柑、蘋果排排好,雙手合十。
「明年開始不給你們喝那麼甜了,太不健康了吧!這個味噌我有幫忙做喔,畢竟自己住,還是會煮一點的。姨最近手又在抖,說是自律神經失調,味覺有時後也失靈。如果覺得菜偏鹹,多喝水不然就配拿鐵蛤!」
然而我環顧供桌上各式各樣的餐食,有孔雀餅乾、鳳眼糕、乖乖⋯⋯,都是小時候的零食。難道離開這世界的人們,都會懷念香精和過多精製糖類的味道嗎?
母親以前總是愛吃摻了焦糖的古早味布丁,冷凍裡也總會囤幾隻綠豆沙冰棒,年輕人愛的甜食,大抵上她都能接受,吃得比我還兇,但現在就不能再縱容她了。那會兒她是被什麼什麼癌搞垮的,我不希望她轉世投胎還自帶糖分。
所以說到底,姨或許還是對的。吃得挑惕,活到呷百二。
再一抬頭,觀世音斂目低垂,大殿和我這兩日的夢有幾分相似。
第一炷香開始冒煙,我想起了夢的內容。
那天是清明時節,天是灰的,雨是細的。夢裡的孩子掉了牙。夢裡的孩子痛醒了。
夢裡的孩子吞了桌上的一把糖,夢裡的孩子睡著了。
#### 〈嗜恬〉評審摘錄 *對話纖維化的應用非常有小說感,更容易挑動讀者進入情節,是較獨特的做法。場景好看,大量使用食物的書寫引人垂涎,並從中探討人際情感,引發思念之幽情,各式情感細節都藏在細碎的語調之中,是成熟到不得了的程度。(王聰威)
* 對話本身就是聲音,推動情節發展,可以彰顯說話人物的個性。整體的內容和形式等方向都不錯。但「你、我、他」和「人、神、鬼」之間卻無法找到相關的對應。 (李瑞騰)
*能夠把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俐落地交代出來,是教科書等級的示範。對「姨」個性和習慣的描述很細膩,並用「嗜甜」作為家族情感的串連,傳達了對逝去家人的思念。結尾也很不錯,「孩子」一詞究竟是指自己還是媽媽呢?厲害的作品就像如此,最後皆讓人有不同的解讀。(沈信宏)

關鍵字 #五虎崗文學獎 #首獎 #張嘉恬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NO.1170 A | 更新時間:2023-10-02 | 點閱:485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5-08 19:12:02
  • 線上人數:1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