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論壇 2001-03-05

發現自我、開創先機(下)

編者按:元月十日學校舉辦的「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以「新世紀、新展望」為主題,並由若干相關行政主管進行專題報告,本版將於「大學論壇」專欄中,陸續轉載其中精華部分,以饗讀者。

五、 創意取代勞動:在新的時代裡,勞動被創意所取代,企業不再用工作來衡量一切,而是用玩樂為新的標準,每一種行業都重新改變公司的環境來與創造力及藝術技巧相搭配。許多企業經理不再稱內部人員為工作者(workers),而改稱他們為玩家(players)。為了鼓勵創意,日本東京的佳能(Canon)公司設置了一間「冥想室」;紐約羅徹斯特的柯達( Kodak)公司有一間「幽默室」(Humor Room),裡面有電動玩具及各種遊戲設備。美國加州的矽谷是主要的創意工廠,他們不同於其他銀行家,以現在的資產為賭注,矽谷的銀行家賭的是未來的可能性。如果你有一個夢想,也有讓夢想成真的點子,只要有一半的實用性,就找得到人資助你,破產在矽谷並不是失敗,而是一種成熟的跡象。他們說:人人都會犯錯,但不該因此而放棄夢想。一位矽谷的企業家曾說:「夢想要比夢想帶來的金錢重要多了。」所以金錢是資本主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美國作家兼新聞工作者佛列莫迪在紐約時報上說:「微軟僅有的產房資產就是他們的創意。」瑞典一家金融服務公司,Skan-dia AFS的智慧財產部門主任,富爾艾文森估計:在多數公司裡,智慧財產與實體財產的比例是在五比一到十六比一之間。所以凱因斯說:「到了積聚財富不再有社會重要性的時候,道德觀將有重大改變……這時我們將可以評估出金錢動機的真正價值。」

* 若將此種思維運用在本校的行政與教學革新上,我們不禁要問,(一)我們的教學方法是在鼓勵學生的創意嗎?(二)我們的課程設計富於創意嗎?(三)我們的學輔工作是在引發學生的創意嗎?(四)我們的工作空間是制式化還是創意化?(五)我們的考績制度中,設計了創意的量表嗎?

六、 重新思考教育意義:傳統的教育是在個人主義的文化中思維,我的分數是我的,我獨自進行學習的遊戲。而社會上的工作絕不是如此,一切的一切都必須與他人合作,如何贏得友誼或影響他人,則不在課程之內,不幸的是這才是新生活中的必修課程。縱使個人是一顆閃爍明星,如果待在一個失敗的團體裡,也沒什麼大用。同理,團體的失敗一樣會把個人拉下深淵。為因應這種觀念的改變,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引用一項美國國家中心嬰兒臨床計畫(National Center for Clinical Infant Programs )列出在校學童要做好的七大功課,他把它借用在生活教育中,這七大功課是:信心、好奇心、企圖心、自制力、關聯性和溝通、合作的能力。他更以為一所注重生活與工作的學校,若想幫助學生開始為他們的人生負責,為了他們對這個世界的信念,也為能和他們一起工作生活,更為了觸動他們的想像,啟發他們的心靈,就應該同意以下七項建議:

(一) 發現自我比發現世界更重要

(二) 每個人都擅長於某一件事

(三)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賽馬

(四) 知道「什麼」,不如知道「哪裡」、「如何」與「為什麼」來得重要

(五) 上學應該像上班,反之亦然

(六) 人生是個以家庭為起點的旅程

(七) 學習是在寧靜中理解的經驗

* 若將此種思維運用在本校的行政與教學革新上,我們不禁要問,(一)我們教職員生都以學校的榮譽為榮嗎?我們的向心力如何?你(妳)曾覺得個人的成就是全員的努力嗎?(二)當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後,國外及大陸高等教育會對我們產生什麼樣的衝擊?有因應之道嗎?(三)當九十一學年度教育部實施「總量管制」以後,系、所該如何調整?學校的發展有何因應之策?(四)對以上美國國家中心嬰兒臨床計畫所提的七項功課、七項建議,有什麼感觸與體認?(五)你(妳)曾評估過自己的「七大功課」嗎?

總之,未來的「通路時代」(The Age of Access)或dot-com世代中的許多觀念的改變,都會強烈衝擊到大學教育的根本結構、行政管理與課程之規劃、設計等。如何腦力激盪以形成共識,作為本校「第二曲線」的參考。應該是本文「借他山之石以為錯」的用心之處。更為了配合本校的組織文化與特色,以及「行政與教學革新研討會」的需求。刻意在每項觀念之下皆以實務為對稱,虛擬若干課題,作為同仁思維與討論之用。在「通路時代」中,最必須掌握的就是「速度」與「信心」,所以我們稱之為「發現自我、 開創先機」。(全文完)

參考資料:

1. The Hungry Spirit by Charles Handy

2. The Age of Access by Jereme Rifkin

3. Future Wealth by Stan Davis & Christopher

*以上三冊書籍之部分資料,經外語學院英文系及教育發展中心未來研究組同仁譯成中文,特此致謝。

NO.460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99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18 20:16:20
  • 線上人數:15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