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0-05-15

創辦人張建邦接受淡江新聞專訪

記者:謝謝創辦人百忙中撥冗接受採訪,首先恭賀您最近獲頒大授景星勳章,據知到目前為止,全台包括您在內,只有六位獲得,而您是教育界第一位獲得此殊榮者,請談談個人的感想及對淡大的意義?

創辦人:能獲總統頒獲大綬景星勳章,主要是對淡江創校五十年的肯定。

淡大自1950年創辦,到今年公元2000年,正好走過半世紀。五十年來我們由小而壯,不但和台灣的發展同步,可貴的是我們培養了十三多萬名校友,不負所望在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各領域都有良好表現,它們不僅遍佈國內各角落,更擴及全世界,我訪問世界各地,所到之處都見到淡江的人才在各行各業默默耕耘怒力,這一股力量是學校最寶貴的資源。所以獲得這一枚勳章代表著淡江五十年來辦學有成,是對我們很好的鼓勵,肯定眾多校友在工作崗位上的付出,對社會國家所做的貢獻。

問:請創辦人談一談景星勳章頒發的經過。

答:今年二月底,接獲總統府通知,說我大半生從事教育和擔任公職,淡江創辦五十年來作育無數英才,對國家社會有不少貢獻,李總統肯定我們的成就,表示要頒勳鼓勵。我覺得這份榮譽是屬於全體淡江人的,因為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我從廿二歲投入教育工作,轉眼五十年,眼看淡江從無到有,不斷成長茁壯,如今人才輩出,這是人生最大的安慰。所以雖然我的一生中曾擔任廿年的台北市議會議長和副議長,也出任二年交通部長,但這些職務對我而言都是「過客」,是人生因緣際會的客串,並非本業,教育才是我的終身職,是一生無悔的選擇。從政雖然也可以貢獻社會,但和為國家育才比起來,我覺得教育是紮根的工作,強化國家的競爭力,必須從教育開始。

這次頒勳儀式,總統府邀請觀禮人員,我請了國大議長陳金讓先生,因為我擔任議長時,他是台北市黨部主委,也請了考試院院長許水德先生,因為當年他是台北市長,府會互動我們曾一起工作。除了台北市黨政人員外,我也邀請交通部一些曾經共事的同仁、本校校長、董事、校友會會長等人以及家屬一起觀禮,場面溫馨感人。此次安排典禮的總統府副秘書長及第三局局長都是淡大校友,大家在這種場合相遇,備感親切愉快。談及十三多萬名校友在各行各業發揮長才,咸認是淡江的光榮。後來校友會在福華飯店舉辦五、六百人餐會,慶祝我獲得頒勳及淡江五十週年慶,我在台大教過的學生──副總統夫人連方瑀也出席這項餐會,大家歡聚一堂,覺得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問:您從事教育工作半世紀,這五十年來有無特別印象深刻的大事及值得大家分享的成就?

答:自1950年創辦淡江英專,學校以培養外語人才進軍國際為目標,在當年保守的年代,我們已有全球化的創新觀念,殊屬難得。到1958年改制成淡江文理學院,在文學院之外,設立理學院,加強數學系、化學系等理科水準的提升。我們長期以來不但重視人文的薰陶,也重視科學教育,希望兩者取得平衡。這樣一步步踏實發展,到1980年淡江改制成為大學,我們已擁有八個學院。

回顧創校至今的成長過程,值得淡江人驕傲的是,一路走來,我們成功扮演開路先鋒的角色,對很多事情採取創新的做法。如現在熱門的資訊教育,我們在1969年就開始啟動,當年積極提倡電腦教學,設計許多相關課程,不但理工和商學院的學生必修,文學院的學生也不例外,這些規定現在看起來理所當然,但在二、三十年前卻是創舉。記得那時不少文學院的師生反彈,覺得學電腦對他們沒有幫助,但隨著時代進步,時空移轉,如今發現這是資訊社會每個人都必備的基本能力。在遽變的時代裡,我們親見許多原來不以為然的事,成為理所當然。如何掌握先機?走在時代變化之前,這就有賴「先見之明」的前瞻目光。我很高興淡江在這一方面有不少地方領先他校,希望這種優良的開拓精神,不守舊、勇於創新的觀念,成為我們的傳承,在淡江代代相傳。

像未來化的教育,我們也是帶動風潮,在卅年前就推動。希望培育具遠見的人才,不但看現在,更要預見未來,放眼整個社會大環境的趨勢和演變,不只認識潮流、順應潮流,更進而創造潮流,為達此一目標,我們設計不少相關課程,希望這種掌握未來脈動的精神,不僅表現在學校的政策上,更內化到每個淡江人的觀念裡。

在上述的期許下,淡江的經營理念朝資訊化、未來化、全球化的目標發展。為邁向全球化,我們1970年蓋會文館,希望「以文會友」歡迎國內外的學者到淡江從事學術交流,但只在國內召開國際性會議是不夠的,我們更鼓勵師生出國參訪,廣結姐妹校,積極參加國外的學術會議,增廣知識見聞。此外推動大三學生遊學一年,學校承認他們在國外修習的學分,這些措施將有助我們國際化人才的培育。我希望同學深切體認淡江三化精神,落實到思想觀念和行動上,這才是三化政策真正的成功。

淡江另一特色,是自從創校以來,五虎崗就是一所沒有圍牆的校園,雖然近年來社會治安敗壞,很多人建議興建圍牆,但我認為改善敗壞的社會風氣,不在有形的牆,而是人心的善惡。淡江五十年來不設門牆,是希望造就一所與外在環境打成一片的學府,同學們生活其中,敞開胸懷,心中無「牆」,不但和淡水社區打成一片,更進而視天地萬物為一體,培養無我的人生觀。站在五虎崗上,不只看到觀音山、淡水河,在山河之外,更看到還有廣大的世界與我們聲氣相通,彼此息息相關,從潛移默化中,培養國際觀,成為良好的世界公民。

問:這幾年台灣教育制度有很大改變,如您現在是教育部長的話,台灣目前的教育制度可以改善的地方在那裡?

答:教育雖有階段性,但前後是一貫無法分割的。我覺得目前的中小學教育還要特別加強,雖然這隸屬省和地方教育單位的職權,但還是要大家共同關懷重視,以奠定永續發展的基礎。

至於國內公私立大學,我覺得應朝三個方向發展。一是培養菁英的研究型大學,學校招收一流的學生,不惜挹注經費聘請大師任教,以造就世界級大學為目標。像美國的哈佛、耶魯、史丹福,日本東京、京都大學的水準。志不在國內搶第一,而是要在世界的學術界佔一席之地,和外國頂尖大學競爭

在此知識經濟時代,不論是全面帶動高等教育品質,或是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都有賴研究型大學創新知識、研究技術、培養才俊。所以先進國家莫不重視大學的卓越發展,目前台灣就需要辦幾所這樣的重點大學,但可惜我們公私立大學的設立欠缺明確目標,大家一窩蜂朝綜合大學發展,結果造成功能重疊,失去特色,加上資源未能有效運用,使我們大學教育的質與量不平衡,難以造就世界級的大學。

其次是教學大學,有別於研究型大學集天下「英才」而教之,走重質不重量的研究路線。教學大學著重知識技能的傳授,招收學生的數量可以放寬一些,注重教學,純以培養教育學生為目的。

三是社區大學,學校提供資源與社區結合,招收各類學生,配合社區的需要開設不同的課程。

以上三種類型的大學,各依研究、教學、服務不同的功能定位發展,不好高鶩遠,各具特色,力求在自己獨特的領域追求卓越,我想這是我們高等教育應該走的方向。教育部應鼓勵大學樂於分工,不要混合,大家目標明確,肩負不同任務,發揮個別功能,以符合國家社會的多元需求。當然另一個方向要打破平頭主義,選擇重點發展,以提高國家競爭力。

問:在此淡江大學五十週年校慶之際,您認為學校還有那些需要改進和努力的地方?

一所學校創辦五十年,難免有缺點也有優點。雖然我們半百年紀,在國內算是最「老」的私立大學,但從整個教育史觀之,世界最早的意大利Bologna大學、法國巴黎大學,都創辦於十二世紀,距今已有七百多年。英國的牛津和劍橋,也有三、四百年歷史,美國哈佛大學在三百多年前創立,中國北京大學最近慶祝百歲,其他在大陸還有不少教會大學擁有百年歷史,相較之下,淡大的歷史非常資淺,只因在台灣特殊的環境下,日據時代不允許私人辦大學,所以光復後我們有幸領先。

這麼多年來,我們最大的優點是不管在人文或科學教育,都發揮開路先鋒的精神,可惜限於經費和人力物力,未能達到理想的境界。所以五十週年創校後,我們要加強提升師資,聘請大師級學者任教,因要進入研究型大學,在國際上競爭,一定要擁有頂尖師資,而要吸引這些世界一流人才到五虎崗,相對的我們也要提供可令其發揮的環境和設備,這些條件具備了,招考一流的學生進來,校譽很快可以提升。但以國內目前的現況,限於經費,不易聘請那麼多大師,私立大學難以達此目標,立足世界。

在有限的資源下,當前淡江採取的策略是發展重點系所,選出具有特色和發展潛力之優良系所,給予獎助,使其師生有更多機會和預算從事教學、研究與出版,除了提升其系所學術聲望外,也希望因此帶動其他系所見賢思齊,為學校塑造良好的研究風氣,這是我們現在努力的方向,希望十年廿年之後,淡江能擁有國際聲望。

問:新設的蘭陽校園,目前進展情形如何?

答:蘭陽校園是海拔五百公尺的山坡地,台灣重視環保意識,對山坡地的開發審查非常嚴格,四十公頃的蘭陽校園環境評估在內政部和環保署就審查五、六年才通過。現在案子已送到宜蘭縣政府,據說今年可以批下。獲准後我們就開始整地,大約要花二年時間,完成後拿到雜項執照,就可以開始建校,這過程又需要二年,所以目前預定2004年招生。

淡江未來三個校園,依校區特性劃分,各有不同的功能。淡水校園將朝研究型大學方向走,招收優秀學生,充實儀器設備、聘請大師級教師,廣設研究所,加強博士班。台北校園則從事推廣教育,開學分班讓在職者進修,走社區學院的路線。蘭陽校園擬採英式牛津、劍橋全人教育模式,以教學為主,只辦大學部,暫不設研究所,全體學生一律住校,教學之外,重視生活教育,培養學生「為學」和「做人」同步成長。

蘭陽校園面對太平洋,清晨可欣賞氣象萬千的龜山日出,淡水校園眺望觀音山,黃昏可迎接霞光萬道的淡水夕照,這兩地的日出和日落,都是台灣著名的勝景。未來我們的校旗將循此特質設計,從1950年五虎崗建校發展到2004年林美山招生,淡江走過半世紀,從淡水觀賞日落到礁溪迎接日出,有許多人事物值得我們紀念和回憶,希望大家多寫這方面的文章,如何從日落迎向日出?太陽對淡江而言是別具意涵的,每天晨昏在我們兩地校園展現最美的景致,大家動筆寫出心中的感受,相信會有許多令人激賞的好文章。

問:請創辦人談一談對淡大學生的期許和建議。

答:學生最重要的任務是努力求學,但美中不足的是淡江同學的讀書風氣不理想,有待提升。大學生活是生命的黃金時代,我贊成同學玩的時候盡情玩,工作的時候用心工作,但前提是要先把書念好。否則走出校門投入職場,一定面臨「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屆時能力不如人,缺乏競爭力,就後悔莫及。

不談這些讀書的實用功能,人生在世,不斷學習成長,生命才有意義。多讀書,不僅增加知識,解答人生疑惑,累積閱讀經驗到某個程度,讀過的書有助變化氣質和涵養,透過長期深刻的閱讀,日久自然培養良好的獨立思考能力。自古成功者的特質無不好學深思,希望同學們做學問一定要認真下功夫,時時自我鞭策,不能懈怠。現在各種資訊透過網路無遠弗屆,新科技使學習超越時空,我們校園全天開放,24小時隨時可獲得需要的資訊,與世界相通,但願同學善用資源,充實自我。

社團活動方面,同學團隊精神的發揮和領導服務的熱忱,表現都很不錯,EQ很高,這些特質顯示在國內工商界,是我們很多校友展現卓越的領導能力,這優勢我們要繼續保持。

至於師資,我覺得研究風氣要再加強。有些老師一年發表好幾篇論文,研究做的不錯,有些老師未見著作,對研究不熱中,這些都是急待改進的。因為要提升淡江的學術水準,教學和研究都不容忽視。此外,學校的建教合作和計劃,以及推廣教育,這些服務社會的功能也要充分發揮,以扮演大學在現代社會的多元角色。以上所談是我對淡江的期望,希望校長、副校長、各學院院長、所長、系主任及全體老師,大家一起帶動學校讀書和研究風氣,以提升淡江的水準。我想只要持之以恆,努力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我們才能有朝一日在世界大學園地裡一爭長短。

編者按:創辦人張建邦獲總統頒贈大授景星勳章,於三月卅日接受本校大傳系「淡江新聞」專訪,成為該節目所製作的「五十週年校慶系列專訪」,第一位訪談人。張創辦人於訪問中談他所期望的淡江發展方向,並陳述其教育理念,語句中每每流露對於教育工作的熱忱與理想,本版特全文刊載,以饗讀者。

NO.435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12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