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4-10-25

「奔向2005年」 ──迎接淡江第四波系列對談(一)

紀錄整理�賴映秀 攝影�陳震霆

時間:十月二十一日(星期四)上午十時

主辦:淡江時報社

主持人:行政副校長高柏園

對談人:黃榮村vs.楊朝祥

前 言

對淡江人來說,2005年不僅僅代表著淡江在新任校長張家宜博士的帶領下,建校將邁入第55個年頭,大家所引頸盼望的是──2005年秋天,礁溪林美山上蘭陽校園招收首批新生的日子。

老幹新枝,蘭陽校園所帶來的,不只有因校地自台灣西岸擴及東岸,讓淡江從此成為海峽落日、太平洋朝陽兼美的校園,更象徵其在新世紀之初,已調整腳步,四個(淡水、台北、蘭陽、網路)校園齊頭並進,邁入淡江建校進程中所擘劃的「第四波」。

為此,淡江時報社規劃了五場系列對談,邀請熊貓級學者專家以對談方式來參與此一歷史盛會,加入「第四波」波瀾壯闊的洪流,於「大學春秋戰國時代兵法」、「大學與市場問題」、「廿一世紀全球科技革命對台灣公私立大學之影響」、「輸入OXBRIDGE」、「淡江新桃花源」等五個主題,提出寶貴建言,以為全校師生同心戮力之方向。

一窩蜂擠研究型大學特色罔顧

楊朝祥教授(以下簡稱楊):一百五十多所大專校院以台灣的幅員來看可能太多,但若依知識經濟觀點,每個人都可以唸大學,我的看法還不算多。大家疑慮學生素質是否下降了?我與黃教授都認為,其實素質不因多而下降,而是不同的大學應針對不同的學生性質做設計、招生。很遺憾的,你若問每個大學目標為何,標準答案都是:「世界一流,以研究為主的綜合大學」,正因如此,我們創造了「高成績,低成就」的學生,就是因為沒有好好定位。

我曾經見過國外一位大學校長,他說他們要培養大學的「中間」人才,不要每個人都一樣,應依自己的資源條件、自己的特質,重新規劃。

台灣的危機是「重學術、輕教學」,許多技職學校為了改制,逐漸被引導成為普通大學,「但我們需要的是一流的技職校院,不需要二流的普通大學。」我曾撰寫文章《改名、改制何時了?》有必要改變嗎?每種學生都有其特質,到底如何能針對學生未來發展定位?政府的手要拿開一點。

黃榮村教授(以下簡稱黃):大學素質參差不齊是個危機,目前十八歲國民的淨在學率達37%,英國也差不多,現在又公布2010要達到50%,美國早就超過了。大家都批評素質差是因為量太多,其實並沒有講到重點,大學本身要把素質提高才是對策。

私立大學要時常檢討自己的特色,重視教學品質,不表示教師不能加強研究,沒有研究的教學,品質有問題,而教學是其中貢獻最大的,如果傳統特色要擴大,還要重視通識教育。除了常鼓勵老師,也要不忘多鼓勵同學們,校園裡要有明星老師,也有明星學生,讓每個人都以在校表現為榮,走在校園都覺得有老師與學生們奮鬥的痕跡。也可以社區功能來定位,要有使命感,比如:淡江可否立志成為台北縣座標?台北縣智庫?與地方文史工作室交流,邀請淡水耆老任駐校藝術家都是方法。此外,也要與國際大學競爭與合作,擴大研究團隊、推動雙聯學制、鼓勵學生到國外拿學位,這方面私大比國立更易建立管道。

教育產業大學新出路

楊:受教管道上應作檢討,傳統的想法,建大學就是要有土地、房子、名師、再聚集一群年輕人才行,未來學大師托佛勒認為,未來這種情形將不再出現,遠距教學將成為非常重要的受教方式。面對出生人口下降,招生不足的困境,與其招收十八到二十二歲,不如招收十八到八十歲。我們應提倡教育的消費性功能,讓大家來受教就像是女士們到百貨公司消費一樣,讓消費教育變成一件愉快的事。

教育產業在澳洲年營收達五十億美金,英國七十億,美國一年有五十五萬外國留學生,一人一年兩萬美金就能創造110億美金營收。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當然最能賺錢。

黃:澳英美都把大學當成金雞母,善用大學特色,將其產業化,大學特色及理念都沒喪失。另一種是大學自己去做生意,美國有立法,將專利下放大學,像史丹佛、哈怫也有此類嘗試,當然,第一種才是正途,大學要搞產業,要不失特色,不失尊嚴。

楊:國內教育市場已開放,WTO把服務業分為十二類,教育文化為第五類產業。我們都把教育孩子視為教育產業,但其實周邊的吃喝房地產等等也都算在內。我們怕大學太過產業化,變成政府的一種藉口,認為如同私人企業不需要給予補助,但私校不是私人的,是屬於社會公益的、財團法人的,如果我們的教育有競爭力,我們的教育產業也可以輸出,但現在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目前南部有科技大學賣牛奶,基隆海洋大學賣面膜,教育產業有他可推展的地方,不過如果太過產業化之後,學校都依照市場需求設立科系的話,也有危機,因為大學不只培養實用人才而已,也有一些特定領域的研究,如果說這些大學都不做,就會產生危機,產業化有他可以走的方向,政府也要有機制防止太過市場化所產生的後遺症。

私校須建立共識

黃:談到公私立大學的結構面,英、歐陸都是公立大學,美國私校佔了一半,但只收20%四年制大學,歷史較久,基金、捐款多。台灣則私校偏大,大學生人數超過65%,每位學生培育成本佔公立大學三分之二,歷史短,靠學雜費收入為主。靠政府資助很難,學雜費調漲也難。隨著公立大學擴大容量,首當其衝的就是私立大學。

對於私校,我有兩個建議:其一是建立具有共識的指標,有共識之後,大家來促成,像私校大學校院協進會或者開策略會議、全國科技會議等,只要是聰明的、實際的方案,一定會實現。第二要落實評鑑,讓不好的大學淡出,好的進來。而政府在行政上則要鬆綁,不要做太多。

主持人副校長高柏園:針對兩位部長所言內容,容我將本校作法補充。本校設有文錙藝術中心,亦有駐校藝術家,在社區推動方面,希望在文化教育上多努力。我們也實施多年大三留學,亦推動雙聯學制,而明日舉辦一年一度的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就如部長所言,是結合全校共識的會議。

校長張家宜:本校去年成立成人教育學院,就是重視終身教育,不但要重視14-24歲的市場,也要重視部長所說的18-80歲的這一部份,但教育部至今仍未核准。在美國的教育市場,有40%的學生皆非傳統學生,美國沒有退休制度,教授不用退休,終身教育長期發展,成為重要財源。我們亦重視在職專班,鼓勵各系成立。至於政府與學校的關係,希望能由管制走向監督,其中分寸拿捏值得討論。

NO.586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17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18:23:50
  • 線上人數:3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