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2006-03-27

【大學論壇】提升大學國際競爭力的策略

大學為培育國家高級人才、學術研究與創新科技的主要場所,其績效與品質,亦為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表現指標之一。尤其當前國際環境瞬息萬變,在這知識經濟的世紀,也是競爭激烈的全球化時代,大學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衝擊。為使今後大學教育能適應多元社會的需求,大學應有創新與突破,力求精進與發展,以提升國際競爭力,開拓大學教育的新境界。

競爭力的內涵

21世紀是以知識經濟為主軸的世紀,大學尤為各國知識創新與優質人力資源的競技場。因此,大學亟須致力於高品質的教學和卓越的研究,這不僅是大學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更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要途徑。質言之,大學惟有努力提升國際競爭力,才能突破困境,邁向卓越。

「競爭力」一詞,係指個人或組織為求永續發展或生存,所必須具備致勝的關鍵能力或力量。因此,大學的競爭力可以界定為「在大學的經營管理過程中,能夠展現教育品質,表現卓越價值,發揮特色,超越顧客滿意,以達成大學目標」的能力。但是大學如欲增強國際競爭力,其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於是否有不斷「適應」與「變革」能力。具體言之,為了確保大學競爭力的優勢,大學必須突破現狀,以適應社會的變遷、產業的轉型、價值的多元以及教育的新潮流,不斷調整與轉型,包括教育理念、經營型態、課程更新,甚至於在自由化、民主化、國際化的衝擊下,大學須以新的思考模式、採納新的管理機制、建立新的文化價值觀念,來形成新的大學文化,也才能發揮新的功能,促進持續的創新與進步。

至於大學競爭力的重要內涵,歸納言之,有下列五項:第一、「品質導向」是大學競爭力的核心,維持教學,研究及服務的品質,是大學的重要工作;第二、「卓越精進」是大學競爭力的動力,強調大學需要不斷的精進,展現與時俱進的能力,追求完美,創新學校品牌;第三、「效率效能」是大學競爭力的主力,重視力行實踐,展現績效,為學校經營生存的重要關鍵;第四、「顧客滿意」是大學競爭力的張力,特別重視學校的作為與成果,能夠符合或甚至超越顧客的期望和需求,讓學生和家長滿意;第五、「建立特色」是大學競爭力的保障,大學要在現有環境中找尋創意,重新整合資源,有效組織團隊,建立充滿活力的新形象與獨特風格。由上所述,「品質導向、卓越精進、效率效能、顧客滿意、建立特色」等5項內涵,是當前大學競爭力的重要關鍵因素。

提升大學競爭力的具體作為

大學競爭力的提升,除有賴政府資源的大力支持外,更須大學本身負起重大的責任,尤應扮演主動者與決定者的角色,積極研訂各項執行策略,以強化大學的競爭力。

一、積極發展大學教育的特色

我國於公元2000年1月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根據WTO的協定,台灣必須對外開放高中職以上教育市場,在「對等承認」與「學術認定」的情形下,勢必會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經營與發展,造成嚴重的挑戰,因此大學因應之道,首先必須善用各校自有資源與條件建立特色。其次,結合社區人文環境與社會脈絡,兼顧社會需求與學生發展,以凝聚學校的重點發展目標與方向。新世紀的大學特色的發展,更須標榜以開放化、多元化、民主化、人本化與國際化為基礎。因此大學特色的形塑,應以增進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專業發展為主軸,全面提升大學教育品質為核心。尤其要做好學生品質管制,督促學生認真學習,打造優良學生的品質保證,提升學生競爭力,建立大學好的口碑。同時要讓每位教師清楚認識大學的責任,在於「培育人才、創造新知、增進人類福祉」。而要做好培育人才工作,亟需有「一流的師資」陣容,所謂「一流師資」應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的學者,在學術社群中願與大家共同努力追求卓越、創造新知。

二、加強學生的外語能力

由於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外語已成為參與國際事務的一項必備工具。外語的學習最主要是英語,因為英語已成為當前國際社會的共通語言。台灣要想步入國際社會,就必須培養學生具有國際觀及地球村的知能,尤應加強外語的學習,以增進國際交流所需的語言能力。如歐盟已要求其國民精通3種會員國語言,並列為一項重要政策。平心而論,我國大學生的英語能力仍有待積極提升。因此,各大學校院應採多元方式教學,以增強學生英語能力,同時積極營造有助於學生學習英語的環境,並規劃英語能力分班教學,要求學生通過英語能力檢定考試,以奠定學生外語能力的堅強基礎。

三、建立大學校院的策略聯盟

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中,策略聯盟不應僅侷限於國內教育相關機構的合作,亦應積極尋找合適的國外教育機構簽訂策略聯盟。其實,大學校院的策略聯盟,通常指在一個密切的合作體系中,參與聯盟的機構可以共享教學、研究與行政資源,運用結盟夥伴的優勢,達成彼此相輔成的效果,以提升組織發展的競爭力,共同促進大學教育的永續發展。

目前國內大學校院面臨國際化的競爭與挑戰,有鑑於此,各大學校院間彼此認為有必要積極推動策略聯盟的夥伴關係,以跨校的資源分享及整合產官學的合作,期許提升大學整體競爭力。具體作法為:結合學術界的師資人力,建立以市場趨勢、產業需求和學界研發力的三角結盟關係與人才交流,創造人才及知識整合的市場價值。此外,大學校院亦可透過策略聯盟措施,提升國際合作與交流的競爭優勢,並積極鼓勵辦理雙聯學制。

四、落實自我評鑑機制,增進大學競爭力

大學為追求學術卓越與多元化的發展,宜先深入瞭解本身的定位與特色,擬訂學校發展重點計畫,以有效方法、持之以恆的毅力,積極推動校務,且能適時檢討,做好自我管制之工作。大學自我評鑑實為達成此一目標的重要途徑,亦為增進與保證大學教育品質,提升學術水準與研究深度的必要措施。此外,高等教育面對全球化的國際競爭,教育當局也有責任建立客觀的評鑑機制,藉以了解各校辦學績效,激勵各校充分利用教育資源,不斷改進創新,以提升整體高等教育的競爭力。

五、建立知識管理與校務管理系統

各大學行政的運作,應重視服務品質及提升行政效率,以充分支援教學與研究。同時採用工作流程的國際標準化作業系統(即國際品質認證),可能也是必要的措施。尤其有效的運用現代知識管理;增進工作知識分享與創新管理機制,更能創造競爭優勢。其實,在知識社會中,組織的目的在於使知識變得更具有生產力,亦即如何讓知識具有更大的力量,去開創大學嶄新的形象。尤其大學在知識社會中扮演著「知識創新」與「培育優質人力」的重要角色,如能率先落實知識管理的組織運作,必能改善繁雜的校務工作,有效提升行政效率,增進服務品質。

結語

綜觀國內大學的發展,因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而面臨重大的轉型,舉凡大學教育的理念,經營的型態、制度的變革,課程的更新等,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與變動。大學亟需以新思維、新觀念、新方法,藉由知識管理的新工具,採納新管理機制,妥善整合學校資源與建立特色,重新發揮大學功能,全面提升大學教育的品質與競爭力,追求卓越,迎向國際。

楊國賜博士小檔案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博士

專長:比較教育、教育哲學、教育社會

學、成人教育學

現職:淡江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

經歷:

1.國立嘉義大學校長

(2000年02月∼2005年02月)

2.教育部政務次長

(1999年02月∼2000年02月)

3.教育部常務次長

(1995年08月∼1999年01月)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

(1993年03月∼1995年07月)

5.教育部主任秘書

(1992年02月∼1993年02月)

6.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

(1988年11月∼1992年01月)

(1983年08 月∼1988年10月)

NO.638 | 更新時間:2011-07-25 | 點閱:338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0 20:23:51
  • 線上人數:1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