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自民國81年,創辦人張建邦引進全面品質管理,帶動本校管理模式之後,TQM之執行受到全面重視,為了檢視執行成效,鼓勵全校對校務的積極推行,本校於民國90年首度參與國品獎,進入複審後,去年再次參加,但礙於名額限制而無法獲獎;然而,基於TQM最主要精神之一「持續的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理念,並從建設性的角度來看,可說雖敗猶「榮」。
檢視本次申請國品獎的準備過程,其實已創造下列諸多價值,此亦可說是「持續的改善」所產生的效果。
一、凝聚力的提升:這次活動過程中,全校不分彼此,表現出「同舟共濟」的精神,甚至通宵達旦,適時達成任務。
二、績效的總體檢:各單位趁此機會,依照國品獎的評量準則逐一檢視過去的績效,有助於問題的確認與績效的提升。
三、跨單位部門與各層級間的整合:由於是以全校名義申請國品獎,因此各單位均個別列入受評對象,而且與各層級間的整合情形,更是決勝的關鍵,因此本校在此次活動中,已展現了某些程度的整合效果,使大家體認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四、全校各單位共識的形成:該活動最大的效果,不但讓各單位澄清自己的使命、願景、目標與策略,而且更能將本校的宗旨與願景由上至下層層承轉至各一、二級單位。
五、奠定了教育評鑑的基礎:大部份國品獎的指標與明年本校相關系所將接受教育評鑑中心評鑑的指標相同,雖然行政單位是此次受評的要角,但教學單位積極提供資料與配合各項活動,讓各系有及早準備的機會。
經此次國品獎的檢驗,發現本校仍有待加強之處:
一、一個組織的績效(品質)往往表現在各單位、各層級與各活動間的緊密配合度及整合度,本校在此次資料的蒐集、彙整與撰寫中,在這方面有明顯不足之處。
二、「共識」乃是讓一個組織內成員能「共事」的關鍵,各單位平時應加強互動,培養默契,整合時會更順暢。而且大家應放棄本位主義的心態,將工作當成「事業」,而不是「職業」。
三、「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凡事應即早準備!TQM著重於「實踐」,本校推行TQM已有相當歷史,亦已有相當的成效,各單位應於平時養成習慣,將相關的資料系統整理,才不會在提出申請時措手不及。
精心與辛苦栽培的果實特別讓人覺得甜美,多次失敗後所得到的成功亦將使人更為快樂與難忘。基此,本校雖然去年申請國品獎未獲青睞,但在本校「樸實剛毅」的校訓下,應愈挫愈勇、不畏失敗,打鐵趁熱,今年再次扣關,相信在去年大家印象仍深刻下,一定會得心應手,邁向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