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2008-06-02

探索未來特刊-教育篇:學習未來:發展全球化 尊重多元化 未來學校、數位落差、英語限制如何發展?

從資訊社會、數位落差、科技創新、多元文化學習、科技導向的未來學校,以及學習未來,展現出全球化脈絡下,教育本質與學習未來已經發生質量的變化。教育一直是推動社會變遷的重要機制,然而,在面對全球化的浪潮與教學科技創新的發展下,教育體系與課程內容要如何變革?究竟要給下一世代哪些新的課程?教育工作者又要如何跳出箱子、解決當前教育的束縛,開創出新的教育方向?未來學研究所於上週四、五(5月29-30日),在淡水校園覺生國際會議廳,舉辦「未來教育與教育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世界各國未來學家共襄盛舉,一起找尋可能實踐的方法與策略。

研討會緣起─ 學習變革與未來教育

文/未來所所長陳建甫

「未來化」一直是本校「國際化、資訊化與未來化」三化教育理念中最具特色的教育方針。特別是當淡江大學在邁向世界級大學之林時,未來化教育理念,除了需賦予人文知識內涵、追求教學卓越與創造跨領域研究利基外,更需肩負世界大學的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透過科學、科技與社會之間的對話,讓學生與世人關心未來社會可能會發生或全球正在關切的議題,並提出跨科際、多元或可選擇的策略來加以因應。

其中,資訊的取得、擁有、再製造、傳布與限制,已經成為全球資訊社會大眾所關切的焦點。在資訊通信科技(ICT,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資源分配極度不均,以及其所造成對於資訊通信科技的運用之不公平下,「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讓國與國間、族群與族群間、貧富階級之間,甚至個人與個人間產生「擁有」與「未擁有」資訊、通信與科技資源之差異逐漸被拉大。

有鑑於資訊落差、學習變革與未來教育是一全球社會所關切的議題,在教育學院重點研究計畫案的支持下,96學年度,未來學研究所特別以「資訊社會、數位落差與學習未來」為題,進行一年期的研究。該計畫旨要透過跨校、跨國與跨地區的學術研討會與交流活動,建構教育(機構)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以及發掘教育未來可能遭遇的各種挑戰。

在2007年9月7-9日,未來學研究所首次與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科技展望會」(NASTA)與「科技遠見中心」(Center of Technology Foresight)合作,在泰國清邁舉辦第一屆亞太城市遠見會議暨工作坊(The First workshop and conference on City Foresight in Asia-Pacific),希望以城市為主軸,來討論資訊社會下的資訊、科技、教育與學習未來。

除了進行學術參訪與研究交流外,我們也進行攸關台灣教育未來的實際研究工作,先後訪問過以資訊通訊科技(ICT)為導向的「未來學校」(School of the Future)、以科學教育著稱的「高瞻計畫」學校,以及強調多元文化價值、新住民教育內涵、公民活動教育等非科技與資訊取向的學校。

透過實際的參觀與訪問,我們希望發掘這些不同類型的學校在未來所面臨困境,尋求多元或另一種可能(alternatives)的解決途徑、甚至醞釀可超越(tran-scend)困境的各種的想象(imagination)與渴望實現(preferable future)的願景。

2008年5月29-30日,更邀請來自澳洲、美國、中國、英國、韓國、日本、瑞士、香港、新加坡等九地的教育與未來學者,齊聚淡江大學淡水校園覺生國際會議廳,透過一系列的專題演講、未來學教學工作坊(workshop)、未來教育fishbowl論壇、未來教育議題及多篇論文發表,希望能激盪出更多元、可實踐的課程內容與教育理念。

哈金森:從文化中學習 創造更好未來

講者:澳洲雪梨大學,法蘭克哈金森教授(哈金森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未來學者,也是和平教育專家。他長期關心全球化議題與多元文化社會,也致力於和平教育與永續環境課程的設計。)

講題:社區建立、教育與其未來(Com-munity-Building, Education and the Fu-ture)(整理�陳若勻)

法蘭克.哈金森(Dr. Francis P.Hutchin-son)運用重新思考社會這個群體的概念(Re-thinking community),透過彼此間的廣泛交流,激發大家對於「社區建立、教育與其未來」(Community-Building,Education and the Future)不同的觀點。

每個人對於社區(Community)都會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這些看法都是有意義的,如同盲人摸象的寓言,雖然每個盲人對於摸到的大象有不同的形態,但是這就是他們所感覺到的,如果以國際化的觀點來看,全球性社區的增長,將有助於社會更美好。

哈金森目前從事的教育工作主要是為社區建立和平區域、維護在地人權利和社會正義,並尋找創造更好的未來。因此,他提出一些問題,讓人動腦思考,其中包涵「什麼是我們恐懼的未來?」、「什麼是我們更喜歡的未來?」、「我們的夢想又是什麼?」期望透過這樣互動的方式,激起更多創意。在學習的旅途中,也許會被賦予什麼,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一些富挑戰性的事物,確實會在生命中留下什麼,激發出不同創造性和想法。哈金森表示,學校不只讓學生鑽研課本內的知識,最重要的得讓學生從實際的各種不同文化中學習。

NO.718 | 更新時間:2011-06-29 | 點閱:163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18 20:16:20
  • 線上人數: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