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2009-03-23

謝英俊結合專業傳承文化 推動永續建築

【記者翁浩原專訪】身著簡單的汗衫在建築工地來回穿梭,聲音充滿力量和勁道,言談之間不失幽默風趣,還不時開懷大笑,偶而岔氣一番,他就是2008年第十二屆台北文化獎得主,也是本校建築系系友謝英俊。

謝英俊長期致力於城市綠建築及綠文化環境規劃,曾經設計過許多赫赫有名的商業建築及公共建築,例如:國內首座自行開發設計之充氣結構──陽明山中國飯店游泳池,及獲得競圖首獎的新竹縣文化中心等。因緣際會下他成立了「第三建築工作室」,民國88年,921地震重創台灣中部,謝英俊深入災區,推動文化重建及生活重建。他結合專業,對社會、對人文付諸關懷,曾獲台灣建築獎、遠東傑出建築設計獎、921重建委員會重建貢獻獎等肯定之外,也打動許多人的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系主任張永和便曾公開表示,他很推崇台灣建築師謝英俊等人,「因為他們非常關心社會。」

現今綠建築蔚為風潮,很多人對綠建築的觀念僅止於,節能、減碳、可回收等狹隘的技術層面,謝英俊認為:「那是不夠的!擁有『永續(sustainable)』的功能,包含社會、文化甚至人類學等多面向綜合考量的建築,才能稱為綠建築。」謝英俊舉例,在日月潭協助鄒族蓋房子時,用「以工代賑」的方式,使用竹子、石頭等當地建材,強調施工簡單,教族人用自己的雙手重建家園,並考慮原住民對於祭典儀式的需求,融入當地文化特色、生活習慣,建出來的房子才能將鄒族的文化精神永續傳承。謝英俊的綠建築希望打破高科技、高資本等主流意識,強調回歸生命源頭,講求自然,廢棄土石重複運用等,讓房屋本身形成永續的生態循環;而他的「第三建築工作室」也堅持「永續」的理念,搬移到日月潭邊,為這些重建的房子做永續服務。謝英俊說:「取名『第三建築工作室』,是想找出異於別人的第三條道路,而這條路不單純只是做建築,還包括文化傳承的使命。」

談起求學過程,謝英俊說:「我的興趣很廣泛,考上建築系其實有點瞎打正著,不過後來發現建築不是單一學問,包含的知識相當多,正好和我不受侷限的性向相符。」當時學校請來席德進和劉其偉兩位畫家指導他們繪畫,不但為他帶來藝術和美學觀點,也打開了他的視野,「從習畫過程,我體認到用不同方式和角度看待事情的重要。」謝英俊彷佛掉入時空隧道,回憶大學生活滔滔不絕的說:「我在社團很活躍,登山、美術都愛,過得很精彩;尤其在動物園(位於水源街附近,是當年淡江文藝青年最愛聚集談論的場所)遇到李雙澤、朱天文、李昂、搞婦運的李元貞、台大哲學事件的陳鼓應等,舉凡左派思想、工農兵運動或文化大革命等問題,我們無所不談、彼此交換心得,讓一個來自花蓮鄉間的單純少年,體驗到許多異於孔孟傳統的另類思想,也讓我從那個戒嚴的封閉時代,發現另外的世界。」謝英俊在他的建築裡灌注社會意識,或許正是大學時期和同儕之間交互激盪出的火花。

對於建築教育,一般人推崇「向大師學習」,他則主張「不如向農民學習!」他說:「傳統建築多由農民動手建造,他們累積很多智慧、技術及文化,非常值得學習、延續。」他建議學弟妹,相信自己,實事求是,不吹噓;保持懷疑的態度,開拓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更重要的課題。「不要迷戀大師的光環,不要只看茶杯裡的風景,和華美膚淺的外表,世界充滿多元的挑戰,底層所蘊含的意義才更深遠。」建築系畢業後,謝英俊曾到陳其寬建築師事務所任職,但是一年後就離開,跑到工地工作,他說:「我想多方嘗試!坐辦公室很難完全扣合社會發展,實地操作才能搞清楚工法、材料,釐清建築結構的計算方式。」他認為理論學再多,不如親自動手做,因此他的工作室會舉辦工作營,讓建築系學生有機會動手,不少學生因此進入他的工作室和他一起為永續建築的理念打拼。

去年四川大地震後,謝英俊再度投入川震重建,他說:「四川所遭遇的損害更嚴重,重建難度比921更高。」剛開始因為四川幅員廣大,氣候相差很大,少數民族繁雜,所以建屋概念與當地居民多所歧異,遇到不少問題,謝英俊見招拆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現在居民對建屋技術越來越純熟,已經建好500多間,預計完成一萬多間。謝英俊說:「這樣的做法同樣有『永續』的功能,因為他們學到的建屋技巧,將來可以一個傳遞一個,力量很龐大。」年過半百、豁達爽朗的謝英俊,目前多數時間都在四川蓋房子,他打趣說:「我把它當作上館子,因為可以吃遍大江南北;而且山寨風光不比南美的馬丘比丘差,和當地人聊天感覺也特別有趣!」現在的謝英俊和學生時期一樣,從聊天中增廣見聞,從生活中體驗文化意涵,接受變化也延續傳統,他期待藉著綠建築的推廣,將「永續」觀念深植人心,將人類的文化永續傳承。

NO.745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99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6 09:19:37
  • 線上人數:7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