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10-03-15

提升素養與多元文化共舞

當出身跨國婚姻的新台灣之子愈來愈多,如何讓他們不輸在起跑點的研究也如雨後春筍愈趨繁盛。以往的我們都像局外人,一直談論的新住民問題好像是很遠的未來;殊不知時間的推移悄然,我們已經要跨進新的時代,將有一群新台灣之子躋身大學之林,和同儕一起讀書、談戀愛,未來可能會一起工作,甚至攜手步入禮堂。而我們的大學準備好了嗎?

面對大學將注入的一股新血,新台灣之子的融合也可以是國際化的一份子,對於秉持三化教育理念的本校而言,更是不容忽視的現況。雖然多數大學生的心智已臻成熟,因此排斥性的問題不像中小學的時候嚴重,但這不代表他們真正了解多元文化的內涵。由於媒體突顯的個案與報導篇幅的不足,以及一般人對於外來人口的普遍誤解與刻板印象,使得很多新住民及其家人深受污名化的困擾,彷彿他們是不受歡迎的負擔。事實上,此種莫名的排斥正反映出優勢族群多元文化素養的缺乏,對於自身在社會中的優勢地位,從未真切地反思,未曾反省正是由於優勢族群長期以來在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教育制度的全面性霸權,才造成新住民及其家人的弱勢地位。

身為社會未來中堅份子的大學生,本來就應具有人文的情懷及多元文化的素養。但眼前的事實是,我國大學生的多元文化素養其實是普遍不足的,對於社會上優勢群體的批判,以及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仍嫌不夠,對於新住民及其子女的理解,更往往僅停留在媒體上所呈現的淺薄甚至扭曲的印象。因此,高等教育學府應加強多元文化的課程,並非僅探討社會上正被矚目的某個族群,而是教導所有的大學生理解自身的根,他們會發現獨特的背景是一種優勢而非劣勢,根深葉茂,發揮所長,進而以同理心體會他人的不一樣,無論是新住民或是其他族裔的多樣都得以豐富我們的視野,帶給我們許多體驗和知識。學術的殿堂不能只停留在類似文化週的活動,品嚐各地各族的食物,欣賞各地各族穿著的傳統服飾,如此只是擱淺在多元文化的淺灘上,輕輕戲水而已,唯有深潛海域中,才能知悉海底世界的風景,發現大海不是只有魚兒的舞姿曼妙,體會每種生物的泳姿都各異其趣,望見穿透海平線的光束有多美。

新台灣之子的加入勢必將為高等教育帶來影響,最根本的問題是培育多元文化素養的重要,雖然目前本校已有開設多元文化的相關課程,但仍不夠多;學校重視服務學習,許多莘莘學子回饋社會,關心弱勢族群也能增進素養,但仍需要再加強。應在未來的課程與校園活動中,多鼓勵他們面對自身背景,孕育自信,才能擁有強大的力量抵禦人生道路的寒風。就如同過去台灣的原住民也曾對於身分面有赧色,現在卻能充滿自信地請別人以他的原住民名字相稱一樣。而研究所可開設更多探討台灣社會新移民的相關課程,甚至專門研究新住民,或許會成為吸引新住民選讀本校研究所的一大誘因,正如同海外華僑在孕生自信的力量時,往往會回頭尋根,重拾成長過程中忽視的原生文化,擁抱自己。

本校長期深耕於國際化成果,至今締結106所姊妹校,促進多國學子的交流與認識,並重視漢字文化的推廣,皆為全球多元文化打下穩固的地基,校風自由開放,培養淡江學子「Open Mind」,展望未來,這都將是促成本校成為多元文化重鎮的利基與不容推辭的重要任務。

NO.779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77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19 13:17:34
  • 線上人數:4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