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苑副刊 2010-09-20

淡江人不可不知的歷史

文�歷史系教授羅運治 圖�陳維信

任何人、事、物只要是有其一段時間的演變流程,其中留下的各種痕跡,經由人予以記載、整理,即是這些人事物的歷史。淡江大學自民國39年建校創辦迄今,己近60年一甲子的歲月。今天,在世界各個角落,與各行各業之間,均有淡江大學畢業的淡江人。在台灣,粗略估計的說法,只要在三個家庭中,就有一家與淡江大學有關聯。淡江大學有其歷史,就地理位置而言,淡江大學在那裡?大家幾乎都知道她在淡水(事實上,今天淡水地區外,還有在台北、蘭陽二個校區,以及所謂的網路校園),淡水校園雖不大。但不可否認的,它是真正的花園化、小而美的校園。仔細地體會,它是一座變化多元且各自具有特殊功能的校園。行政區、教學區、藝文區、體育區及宿舍區樣樣皆有。當然更有美麗的草坪及漫步休閒怡人的羊腸小道。而其中以牧羊草坪、牧羊橋及中西合璧的學生活動中心等構成一片淡江人熱愛的休閒區,最為人所樂道。牧羊草坪、牧羊橋名稱的由來,在淡江時報第689期(2007年6月11日)之中,中文系傅錫壬教授,曾有「于右任與淡江」的一篇文章,對上述三地的命名有簡略的說明,文中也介紹于右任先生與淡江的淵源。

眾所皆知,淡江大學早在初創時期,硬體建設只有今天所謂的二排H教室-即宮燈教室,二排宮燈教室中間有二排的杜鵑花叢,中間的水泥道即為宮燈大道,為紀念右任先生刻苦自勵、苦學進修精神而命名為右任路。寓意為淡江人之榜樣也。及至民國51年,在右任路的盡頭,一座學生活動中心落成後,以右任先生聞名的草書在中心右側的牆面上落款題名,而留存於今。(右任先生創制了「標準草書」,解決中國草書不傳之秘,素有「中國草聖、書聖」之美譽。)

配合學生活動中心的規劃,在中心右側建一橋樑。這座橋據傅錫壬教授稱:是由他們這一批於民國48年入學,52年畢業的淡江人捐款所興建。當時感於右任先生一直以其從小刻苦自勵,一邊牧羊,一邊於私塾讀書的精神,雖已貴為院長,但仍自稱為「牧羊兒」的謙稱。此為淡江人為學處事做人的最佳典範。因此,這座橋就命名為「牧羊橋」;橋下原本有一潭清澈的池水,就叫「牧羊池」,池的四周,植有眾多的垂柳,後來因管理不易(時常漏水),再加上水質問題,而將水池改為現在所見「鳳凰噴水池」和一畝地勢凹陷的花園。池畔越過石板小徑,地勢微微向上隆起,則是一片翠綠的草坪(當時還沒有成排的柏樹),就叫它為「牧羊草坪」。

這塊由學生活動中心、水池、橋樑構成的局部校園,在70年代前後,為淡江人活動最頻繁之處,也是許多人休閒流連的地方。淡江座落在五虎崗上,雖有大山大水(大屯、觀音等山及淡水河)襯托,但許多人更珍惜牧羊池水波蕩漾的情景。經常可見池中,因放生及自養的魚群,悠遊其中。此時,總會吸引眾多的淡江人駐足或坐於池邊水泥的堤埂上。及至每年的四月百花盛開時節,池中的奇觀出現,在此為時二週左右的天氣,由於變暖,變化多端,每天就有成群的大魚浮至水面,整齊劃一的張口吸氣,這時就有更多的淡江人,有更忙的事情做了。學校雖有工友楊先生專責為守護驅趕者,但有辦法的學生,總是有加菜的機會。

至於牧羊草坪,更是學生及各社團舉辦各種活動的地方,健言社曾經搭過牌樓作為相聲的舞台。音樂性社團更時時作為露天場地,舉辦各類演唱會,這塊草坪邊,靠瀛苑草坪的地方,後來增建花棚及白色水泥坐椅,而此處更是遙望觀音山與淡水河的好地方,如此美景再加上海風襲人,實為留連忘返之地,而此景觀更為外界媒體所青睞,時時被作為電影、電視取景之地。淡江的其他地區,如宮燈教室,以前經常被借為拍攝電視電影之地。當時的紅星如:林青霞、陳莎莉、彭雪芬、張佩華等人均曾來過。進而有以淡江大學的帥哥美女為臨時配角者,而淡江人權充為臨時演員就不在話下了。

三年前(民國96年)牧羊草坪上又增建一景點,就在靠水源街旁的大榕樹下,豎一石碑,上立一鐵模型吉他,旁有文字說明,這就是“紀念李雙澤校友”唱自己的歌的紀念景物,在民國66年3月淡江校園舉辦了一場民俗歌謠演唱會,學生之一的李雙澤在此次演唱會上,發起「作我們自己的歌」、「唱我們自己的歌」,自此,掀起國內風起雲湧的民歌風潮。從此青年學子自製、自作、自唱的歌的成為當時國內年輕學子的活動重心,也幾乎成為70年代國內文化現象的表徵。

淡江也每年舉辦「金韶獎」比賽,每次吸引相當多的大專青年參與,牧羊草坪上,學生以樸素而清新的方式表演,不管是單人、雙人或多人,不管是自己作詞,作曲或是他人的創作,都盡情的在此草坪上高歌,從中亦培養出今天大家所熟知的趙樹海、王夢麟、李建復、蔡琴等明星。

救國團更不能落人後,每年舉辦校園民歌演唱比賽,其中有詞、譜、男、女

單人、雙人等等的各比賽項目。淡江人總能在此盛會中,積極參與並獲得豐碩的獎項,其中以觀音山、淡水河為題材者最多,可見淡江人對山、水的獨鍾,因此,淡江人對觀音山,淡水河的喜愛就有所本了,過去3月29日被政府訂為青年節,學校每年在這一天都舉辦「329全校師生登山健行活動」,目標就是登觀音山,眾多淡江人亦以登頂至硬漢嶺為樂。爾後,更有渡淡水河及登觀音山為淡江人必修之學分的說法,不知今天的淡江人以為如何?

總之,每個人、事、物都有它的歷史,瞭解自己及所處週遭環境的歷史,對其瞭解更多,愛護之心就更多。淡江各時期,各角落以及身處在其中的淡江人,都有共同或自己的歷史,淡江人慢慢的去發現體會吧!

NO.795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3615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19 13:17:34
  • 線上人數: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