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閱讀救自己
作 者:高希均
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索書號:078 8374-7
記者/陳韵蓁 攝影/曾煥元、羅廣群
書摘:
《閱讀救自己》為作者高希均自述其50年之學習歷程及為人、做事的文章集結,全書分為「投入閱讀」、「親近典範」、「深耕大愛」三卷。內容除了與讀者淺聊閱讀的重要性,也殷殷叮嚀年輕一代應為社會盡一份心力,充滿「風
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
黃鴻珠 vs. 宋雪芳
專業要內行 非專業也不要外行
記者:根據調查,台灣國民平均每年閱讀書籍數量及花錢購書的預算每況愈下,對推薦《閱讀救自己》是否特別有感觸?這本書提醒讀者什麼?
黃:從此書的推薦文字,大概就可以看出本書想要提醒讀者什麼,文中提到現代人應有的修養、素養,人要有科技的頭腦、人文的心,要有中華心、中華情,甚至關懷全世界;我想這是書中主要著墨的部分。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在於,書中不僅提到如何念書,也提醒我們在生活及人生觀中,應該關注的事。我相當贊同書中所提:「專業要內行,非專業也不要外行」,一般人可能比較會專精自己的本業,容易忽略非專業的知識,這樣的概念源自於作者當初在工作時,發現工作內容之外,朋友都能頭頭是道,對世界眾多事物可以互相交流,但他卻不大能融入,因此他開始注重非專業的部分,藉由自己的例子,希望引導讀者的生活應該要內、外行都了解。此外,本書也強調人除了讓自己快樂,也要帶給別人快樂。
宋:綜觀整本書,其實在一開始就提醒讀者「閱讀救自己」;書中提到,要救國家就要先救自己;要救自己就要讓自己變成有用的人;要變成有用的人就是要閱讀。閱讀能夠增加自己的競爭力、生產力,且附加有EQ及從事公益活動等價值;有能力更愛別人,才能救自己、救社會甚至於救國家。作者提到閱讀就是要透過教育,也是剛剛館長提到的部分,專業要謹慎,非專業部分要能廣泛閱讀、大量吸收,更重要的是能夠愉快閱讀,才不會造成負擔、壓力。
閱讀塑造終身學習 投資自己
記者:作者提到,在台灣閱讀不普遍的原因之一是,讀書好像就是為升學,且希望效益立即顯著出來,所以無法從閱讀中得到快樂;書中提到什麼不錯的方法,可讓讀者從閱讀中獲得快樂?
宋:讀書要像休閒、要有興趣才會投入。我覺得作者所提對書的熱情是一種好方法,要讓閱讀變成生活的一部分,而非為了成績,閱讀也是塑造終身學習的一個環節。書中也提到,台灣的書被低估了,很多人購書時,總會對於書本是否有購入的價值猶豫再三,但其實台灣的書籍相當便宜,而且也是投資自己最好的方法。
黃:其實書是最便宜的,以本書為例,作者花那麼多心血,結合他50多年的經歷,寫出這本書只賣你幾百塊,其中一句話對你人生產生作用就值得購買了。
聽君一席話 不如手中一本書
記者:古人言:「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本書哪一章節最能給讀者警惕及引發「閱讀很重要!」的共鳴?
黃:我們常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但作者將之改成「聽君一席話,不如手中一本書。」他寫到在求學時,曾經想選修韓森教授的課,但因名額已滿而無法選修,因此親自去請教韓森是否可聽他的課,韓森告訴他,聽不聽我的課不重要,你若能詳讀選課大綱上列述的參考資料,更有幫助。因為授課過程會因時間而有所限制,但書籍卻是作者經年累月之作,且經過無數的校對才能付梓,千錘百鍊的焠鍊過程,讓書籍的價值不單只是價格而已。
宋:文中提到「閱讀─終生的承諾」,作者一直強調終生學習,如果我們不讀書,有誰會幫我們讀書?其實讀書是為自己,你要做什麼像什麼,這也緊扣一開始所提的,內行要專精,專業外也要有人文素養。
閱讀整理過的資訊 造就知識經濟起源
記者:文中提到目前是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的時代,容易失去注意力,若不能學會吸收、消化,容易變成資訊的奴隸。書中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讓讀者,更有效率地篩選資訊?
宋:文中提到資訊爆炸的時代,造成讀者在閱讀時吸收力及注意力渙散,因此閱讀過程中應有所整理,這點也可以呼應作者一直強調建置圖書館的重要性,因為圖書館已將資料整理好,會比網路的資訊來得好;其次,圖書館整理的網路資源豐富度及準確度比隨波逐流,在網路上搜尋資料而被淹沒的狀況還要有效率,也能專注在自己專業的部分。知識要經過整理否則會變成知識的奴隸,進而焦慮不安,閱讀經過整理的資訊造就知識經濟的起源,現代人花太多時間在收e-mail、MSN,其實這些資訊是很凌亂的,助益也較不顯著。
黃:我習慣在閱讀資料時,找尋資料下較有名望的作者,他們多有經營部落格,這些作者會常跟你說有哪些值得閱讀的文章或書籍出版,這種方式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國際上最新的時事狀況也不會忽略。讀者可以挑選專家所撰寫的書評,再去閱讀該書,會比較有效率。
提升吸引力 建立軟實力 思考生存著力點
記者:英國哲人培根說過knowledge is power;哈佛教授奈伊也提出hard power, soft power的概念,讀者在本書可獲得最大的power是什麼?
黃:本書提出了一條台灣可以走的路,作者表示,台灣如果想長遠地發展下去,要走軟實力,要運用文化等力量,清楚自己所處的環境及要發揮的是什麼。此外,作者引用哈佛大學教授奈伊所提出的軟實力、硬實力之外,也提及更好的是「巧實力」能夠軟硬兼施、靈巧運用,其實小國在世界生存本來就有難度,因此不要跟人去比武力,而要用軟實力,思考讓國家生存下去的著力點。
宋:我跟館長有相同的感受,要提升軟實力就要先提升自己的吸引力及文化。此外作者文中憂國憂民的情懷,在現代作家中比較少見;60年代左右的作家,文章中都充滿大愛,有著憂國憂民的情懷,甚至希望這個社會是和諧的,在這本書我感受到以前讀書的感覺,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等胸懷,讓這本書可一讀再讀、反覆咀嚼。文末,作者將齊邦媛教授所提「中國不亡,有我」改成「台灣不垮,有你」,我們也希望透過閱讀讓淡江學生未來都很有成就。
延伸閱讀 沉澱思考自在做自己
記者:其他延伸閱讀的建議?
黃:我會推薦由阿德勒(Mortimer J. Adler)等人著作的《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這本書教你讀書的方法,其中有個方法我相當推薦,閱讀完一本書後,先沉澱自己,再用自己的話把所讀寫下來,這樣才叫做讀完一本書。
宋:我推薦《自在做自己》,此書可以呼應本書專業閱讀及休閒閱讀均衡,培養EQ及大愛,透過閱讀然後思考自己,如何能夠自在地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