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2012-11-03

【第26屆金鷹獎特刊】綠建築永續經營 改變世界/卡內基美隆大學建築研究所榮譽董事王曉蘭

【記者劉昱余專訪】「曾經,聽風,穿過松濤。聽海,流浪天涯。長巷的盡頭,是沉靜的老街。有淡淡的月光,陪我們走過。」言語間散發著藝術文學氣息,她是第26屆淡江菁英金鷹獎得主王曉蘭,描述著心中對淡水的情感。從她的詩中彷彿看見一幅畫,就如同她多樣的身分般精彩,曾擔任南加州淡江大學校友會會長的她,既是建築師、畫家也是作家,感性的性格,加上勇於嘗試、挑戰,她說:「這都是自己的選擇」。目前致力發展綠建築及教育工作,憶起大學時期在淡江的日子,笑著說:「沒想到一晃眼,已經好多年了。」

「每個人對生命都有所憧憬,尤其是大學時期。」王曉蘭說。當時,她立下「好好充實自己」的心願,尋求人生的方向和意義。修習喜歡的科目,參加社團活動,自小接觸繪畫,喜愛藝術創作的她,陸續加入美術社、淡青社等,「也許是因為喜歡,所以不感覺到累。」她如此說道。在美術社擔任副社長時,接觸許多不同領域的朋友,一起辦畫展、演講,結識了很有才情的人。王曉蘭說:「在社團裡,是個自我學習的好機會,能了解如何組織與領導,還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對她來說,這是一段難忘的回憶,不僅讓她能夠盡情揮灑畫筆,創作屬於自己心底的美麗,透過創作的力量,建構精采的風景,也因為社團的緣故,讓她更明白團隊之間互信互助的重要。

「從來沒有預料到自己就這樣走進了建築世界。」王曉蘭說,大學校園中,每個人都在摸索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就讀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現為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的她,對建築藝術史產生興趣,開始跨系選修建築系的課程,不知不覺中拓展了自己的視野。她認為不要限縮自己的世界,既然沒有規定選課限制,就試著去嘗試。也許也是因為隱藏在她內心裡藝術家的基因,她踏出了這一步,讓自己與建築結下了一輩子的不解之緣。選修建築史,王曉蘭說:「那堂課,影響我很大。」她說,因為這堂課,築了一個夢,她利用6個暑假,到了歐洲及北非30個國家,親自走過課本上讀過的建築和古蹟,也開啟對西方人類文明和建築的連結與認識。

隨後與先生到加州一起成立建築公司,憑著熱情慢慢地讓建築事業有了成績,甚至有機會參與多項國際專案,獲得數次國際競圖獎。在加州她也義務協助建立教堂,及非營利機構建築工作。她說:「我們多用一顆感恩的心,感謝上天的恩典。」花了13年,參與建堂工作,她帶著朋友到歐洲進行短宣,並在僑界募款,最後募集到美金1000萬,結合自身所才,蓋了棟教堂,除了提供宣教外,還包括托兒、幼兒、中學、大學及老人等教育服務機構,並將這座教堂取名為「豐盛教會」,意義如同其名般,豐盛每個人的生命,也期盼這份感動永不間斷。

除了建築工作,王曉蘭目前擔任卡內基美隆大學建築研究所榮譽董事,與教授專家參與城鎮開發綠建築推廣和教育工作。意識到環境變遷對世界的衝擊,她明白21世紀的環境、物質及資源正面臨嚴重的挑戰,於是她結合資源,推動大學生帶領高中生教導小學生的模式,希望透過教導下一代,能夠產生影響力。目前,著重在教導亞裔孩童,讓他們了解過去、現在環境變遷的事實,以及未來的挑戰,希望透過「綠色行動」能夠散播一些綠色種子,在未來主人翁的心底萌芽並深植;另外,她也參與學校推動和亞洲大學、企業,以及研究機構合作項目。

王曉蘭喜愛繪畫、旅行和寫作,她的建築及旅遊文章常刊登於美國華人報章雜誌。多次參加南加畫協展覽,2008年舉辦「淡江人。淡水情」畫展,在作家協會前輩鼓勵下,她集結詩集成冊為《千帆外》。這本記載二代隔海遙望故鄉的心路,「是一首歲月的歌,寫在昨日明日之間」,王曉蘭說,父親抵臺後總是望著大陸隔海思鄉,她從無法體會,直到自己也離開故土後,終於了解「於千帆外望鄉」之情,但她也淺淺地說:「上一代是不得已,而我們是自己的選擇」,一語訴盡「故鄉,終竟成天涯」的無限感觸。

回顧生命,王曉蘭鼓勵學弟妹,要好好利用大學4年,依自己的長處和理想前進,「珍惜時光、機會,努力充實自己,對未來會有更寬廣視野和因應能力」她說。面對未來,王曉蘭也期許著:「生命要很豐富,生活要很簡單,活著要有價值」,她用一顆遼闊的心,看這個世界,因為她了解這世界充滿著美麗與感動。

NO.874 | 更新時間:2012-11-03 | 點閱:307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8 10:02:14
  • 線上人數:4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