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2012-11-03

【第26屆金鷹獎特刊】史懷哲人道關懷理念建築師/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謝英俊

【記者李又如專訪】「我現在在雲南!」約訪當下,電話一端傳來的回答,才想起九月初大陸雲南嚴重的地震。他又出發了,帶著他訓練出來的「軍隊」,深入災區,去需要幫忙的地方蓋房子,他是建築系校友謝英俊。對他而言,建築是「動詞」,是靠雙手、靠人民生產出的結晶;他像戰士,用實際行動捍衛人民自主建築的權力,「我們要把建築的力量還給人民。」

這是人們熟知的謝英俊:在新竹科學園區替大老闆蓋房子,賺進大把鈔票。但921那場災難改變了他的人生,他深入災區,不求報酬地幫助災民,協助重建。之後,幾乎只要哪裡傳來災情,四川大地震、八八水災、雲南大地震,都見得到他的身影。然而,他卻對這些人道主義、英雄化的標籤一笑置之,「當我們有這個經驗、有這個專業,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就應當去做,沒有理由。」實際接觸謝英俊,他總會把你從媒體建構出來的輪廓、帶來的每一個標籤一一打破。他就是一個沒有框架的人,而這樣瀟灑的「自由」之氣,孕育自1970年代後期的淡江,這片完全沒有拘束的土壤。

謝英俊大學時期離解嚴還有十餘年,但社會結構開始鬆動、整體的自由氣氛正蠢蠢欲動,「已經可以呼吸到一點新鮮空氣了。」那時淡江的學風自由,「尤其是建築系,沒有傳統的拘束。」他特別強調,建築系是講求靈感、創意的學科,要是有了既定的模式和風格,發展必然會受限。身為「動物園」的一員,在臺灣民歌運動之父李雙澤的居處,現今水源街附近,是當時藝文人士常常聚集在一起的地方,頭髮長得像嬉皮、聊天內容無所不包,「衣服也不洗,就丟在外頭,讓大自然清洗乾淨了再穿。」謝英俊笑說,「就是充滿了反抗情結。」

選擇建築系,謝英俊笑說,源自一種誤解。「很少人能在念建築系之前就知道這個系真正在做什麼,就算有,也只是對建築的一種憧憬。」就連他也是在日後的建築生涯中,才慢慢理解這「建築」兩字的定義。建築系的課程給了他一些機會、丟出一些議題,刺激思考,讓他的想像力能夠無所畏懼地馳騁。但他也提到,建築系有動手實踐的迫切需要,「系內大多是製作小裝置、模型,要真正蓋房子的機會則比較少。」於是,他盡可能地去尋找機會,幫舞研社的表演建設舞臺、替學校的活動做東西,但這些仍滿足不了他的渴望。畢業之後,當兵時謝英俊成為工程官,「這是讓我成為現在的我、一個很重要的歷程。」當時的工程訓練、以及實際蓋房子的經驗,讓他在當完兵之後,決定投入長達10年的營造工作,實際去學「怎麼蓋房子」。謝英俊體悟到實踐的重要,不能只有紙上談兵、談設計,「蓋房子,要靠雙手。」

「建築不是個人的行為,是眾人的行為。」他談到現在的人太迷信於專業分工,尤其是都市,蓋房子都出於少數人之手,「蓋房子是生產的行為,並不是消費行為。你親手蓋出自己的房子,住進去,那才是家。如果你沒有參與這個打造的過程,你心裡會不安,會想找人來看風水,睡不著、吃不下、會生病,因為你的房子沒有神。」

就像謝英俊在災區蓋的房子,每一棟的概念都非常簡單,看似簡陋,卻是環保、永續的綠建築。竹片房、木板房到泥巴房,用原始的材料、加上居民的力量,一切彷彿回到了原始時代,「我只是把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找回來。」難道蓋房子沒有技術、專業門檻嗎?謝英俊笑說,我們都充滿了太多錯誤的想像。蓋房子當然是有門檻,但是對於那些原住民、鄉下的災民來說,卻很簡單。「並不是我去教他們蓋房子,反而像是我去跟他們學習。」謝英俊爽朗地說,「溝通一點困難都沒有!」每個地方或許都有不同的需求,但只要瞭解後、嘗試去解決,用他們的「語言」溝通,還是回到一樣的原點:他們本來就會蓋房子。

從踏入921災區的那一天,他的人生開始有了不同的目標。現在的他,在災區蓋房子、在兩岸四處跑,這樣忙碌的生活裡,謝英俊臉上卻顯得瀟灑豁達。他說,這一路走來最困難的不是「辛苦」,「而是讓別人理解自己的想法。」如何讓人民相信,建築的力量該由自己掌握;如何讓同事們理解,自己推動這些計畫的原因,進而協助他一起走下去,是他覺得最困難的地方。

推廣「人民的城市」,「我們缺少的不是人力、不是技術,只是實踐的機會。」謝英俊說,未來想做的事情只有繼續努力,讓更多人明白,力量在自己的手裡,「這不只是一輩子的事情,是三輩子、五輩子的事。」從他的眼裡,我們可以看見未來臺灣的建築風景,「它將落實成人民的城市,現在很難炒房、年輕人的薪水也不高,可以自己生產、靠自己雙手打造自己的房子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多。除了推廣,他在教育方面也不遺餘力地提供資源,因為有感臺灣建築教育缺乏實務學習,謝英俊的「第三建築工作室」每年暑假都會辦理暑期工作營,讓學子真正進入工地,「體驗」何謂建築。

謝英俊感謝淡江,給了他一個開放、自由的土壤成長,他用「要用『兩條腿走路』!」的名言期許淡江學子,他說,「可以有無限的想像力,但是雙腳,也要實際地踏在這塊土地上。」就像他從建築系的教育中激盪出無限的創意,卻也在畢業以後,投入營造業去尋找實踐的機會。他也鼓勵同學,把握在學時間,「你們要盡情去探尋這塊土地的價值!」對謝英俊來說,「建築」,不是擺在紙上的名詞,而是結合塵土、鋼筋、水泥、汗水,勞力的動詞。

NO.874 | 更新時間:2012-11-03 | 點閱:188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18 13:34:22
  • 線上人數: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