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資工系邀請叡揚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陳世安,在驚聲國際會議廳以「邁向成功的契機-有效學習及自我發展」為題,以下為演講摘錄。
講者自畢業後進入榮總資訊室和優美電腦等大型企業,在工作上體認到,看資訊相關的書籍或文章,一定要看原文的第一手資料,否則會失去取得資訊的關鍵先機,另外,透過他人轉述的文章,不一定是完整的;而這也提醒大家一件事,英文一定要強,不只是為了溝通,更是為了讓自己保持成長最優化。
對於現階段的職場環境與生態的變化,美國商業週刊曾指出,「20年前,你所擁有的優勢可以用5年,在10年前,你所擁有的優勢,可以用2年,而現在你所擁有的優勢,只能用半年。」此時全球區域的競爭、產品服務、人才和就業市場,都不斷劇烈變化,我們必須持續的終身學習,並且要有「學了就要做,做了還要學」的觀念。
文化部長龍應台曾在台大畢業典禮上說過,「20年寒窗結束,不是學習的終點,這是制度性學習的終點,自主性學習的開始。」求知路上不再有教室,沒有課表、考試,必須化被動為主動,擬定學習與成長目標,鎖定「目標學習者(競爭對手)」,並在職場上多做多學,要有心去問去做,擅用科技和網路工具強化自身競爭力,以主管的角度去思考,多做些職務外的工作,為未來升遷做準備。生命是一條永遠不會畫下句點的學習曲線,學習是一個過程,需要輔以思考,否則只是裝進一堆垃圾;思考是生命中最難,卻最重要的環結。而維持閱讀和進修的習慣,可以強化思考,尋得成功者留下的捷徑。
在學習上,要養成「事事關心、處處觀察、時時學習」的態度,好的當榜樣,不好的當借鏡,思考型工作者必須從做中學,從被管理中建立同理心,畢竟管理不是課堂上所能學到的。比爾蓋茲曾說:「一個人才的養成,員工培訓只佔5%,其他95%是自學、在職實習和在職訓練(OBJ)。」在職場上要善用心智圖法中的視覺化記憶,如在參加會議時,強迫自己發問,也因此能透過疑惑、好奇來產生思考,其提問後的反思,以產生回饋。而觀察他人和主席的發言,隨時去思考「換成是我該怎麼做?」
有專家研究發現,一個人要專精某項能力,要1萬小時(約10年)的時間,為了讓自己每天都有進步、不斷改進,我們應隨時使用「PDCA」,來進行自我反省和批判,自我批判是學習真正的起點,不斷回顧才能不斷成長,因此身邊一定要有些真正信任的朋友,藉由逆耳忠言來提醒自己。一般所謂的高績效工作者,就是能快速吸收必要的資訊知識;先是迅速瀏覽資訊後,試著去理解一些內容,然後透過社交連絡,運用人脈的學習,即可擁有不斷創新的能力。如果只是抱著自己的100分,永遠只有100分,若能與他人分享、團隊學習,那就會是倍數的成長。(文/陳維信、圖/陳威廷)
NO.880
| 更新時間:2012-12-17
| 點閱:1482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