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傳真 2014-02-17

展開學習的羽翼 翱翔夢想的天空

文/英美語文四 王叙文

「去華沙幹嘛?」自從知道自己即將踏上波蘭的一年交換生旅程,身邊的人總這樣問。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理解,華沙在二次世界大戰被摧毀殆盡,它沒有其他歐洲國家的古色古香,也沒有美國的熱鬧繁華,多的是它淡淡的哀傷。而我也是在這一年中,才開始了解它。

初至華沙,我選了三門學程,包括國際關係、波蘭文化以及英文文學。國際關係是專門開給來自各國的交換生或歐盟獎學金學生,每次上課就像一個小小聯合國,其中一堂「國際政治關係」課程中,全班只有我以及1位尼泊爾同學是亞洲人,想當然爾常常被點名為「亞洲」發聲。

在課堂上,不僅僅可以學到專業知識,在文化的洗滌上更甚。譬如說,班上的笑聲通常來自於西班牙同學;義大利同學則最愛交朋友;德國同學往往是最愛舉手發問的那個,有時甚至會把老師問得啞口無言;法國同學因為文化關係相對深思熟慮,其實1位還曾跟我說過「搞不懂德國人怎麼可以凌駕在老師之上。」但就是因為這樣的多元,在國際關係課程上,同學們總是互相幫忙、互開玩笑,使得原本沉悶的課程活潑了起來。

相較於國際關係課程,英語系課程相對傳統許多。英語系的課程顯少有超過12人的教室,幾乎全部為小班制,如果你看過80年代的歐洲學院電影系列,我會跟你說,除了穿衣風格改變,其他的氛圍仍留在那個時代。

就拿「80年代後期英語小說選讀」課程來說吧,上課沒有PPT,同學們各自準備一本厚厚筆記本作筆記,老師拿著小說,問同學們裡面的問題,例如:「為什麼女主角在這幕要穿紅色呢?」或者是「下雪的場景代表什麼?」接著,就會看到同學們一個個發表自己的意見,一節課就這樣過去。比起為國際學生所開設的國際關係,英語系課程更為扎實,難度更高,對我的震撼度也就越深廣。

在波蘭,讀大學不是必須的,也因此,讀大學的同學是真正的想要學習。我從未在英語系課堂上見學生們打瞌睡,我一學期都讀不完的原文書,他們卻在兩星期閱讀完畢並做了分析。這讓我重新思考與比較臺灣的大學教育制度。

讀書之餘,在冬天的華沙可溜冰、滑雪,春天可在蕭邦公園欣賞演奏會。我常在假日,利用短暫3、4天搭乘廉價航空、巴士或火車到其他國家走走逛逛,至今走過20幾個國家,30個城市,增廣見聞、拓展視野。現在,如果有人問我「去華沙幹嘛?」我想我會回答:「離開你的舒適圈,你才會成長。」

NO.920 | 更新時間:2014-02-17 | 點閱:139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5 19:16:22
  • 線上人數:1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