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少子化對高等教育的衝擊,主要是要跟大家介紹日本現行對少子高齡化之因應做法。從近60年來的生育率變遷資料中比較臺灣與日本少子高齡化情形,日本在1970年代末期生育率是1.91%,已低於維持一個國家發展所需的2.1%,進入少子化的階段;而臺灣則是於1980年代末期生育率1.89%邁入少子化。因此,日本於1970年代即邁入高齡化社會,臺灣則是在1990年代末期進入高齡化。
少子高齡化最直接的影響不但改變了日本的人口結構,更造成自2000年起學生來源明顯下滑,近半世紀的日本人口結構更可看到幼年人口逐漸減少,相對地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在弱趨勢不變之下推估到2030年,日本將會是人口嚴重流失的社會。臺灣雖然進入少子化和高齡化的時間點比日本晚,但由於發展迅速,讓整個社會乃至於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將比起日本更加嚴峻,日本政府就以專責機構研擬因應政策,來降低對少子化現象所帶來的社會衝擊及危機;對此介紹日本政府提出少子化對日本高等教育的解決之道,並借鏡日本私校經驗,以供本校參考。
少子化對日本的高等教育帶來的衝擊,又以私立大學衝擊較大。
在1980、1990年代,日本大學率取率低,1985年政府制訂「臨時招生名額」政策以因應低率取率,自此日本大學可以無上限地超招學生,因此有了「招生滿額比」的評量數據。為了降低少子化的影響,文科省開始對招生過多或招生不足大學減少經費補助,若招生滿額比低於91%或高於106%的大學,都將被刪減經費。在今年,有32.7%的私立大學因招生不足而被減少一般經費,其中僅有3%得到額外補助,所以,多數私立大學致力於校內改革以求生存,其因應策略以「節流」和「開源」為主,節流方式是以人事變動和組織重整為重點,如減少教職人員薪資與年終獎金、增加任期制約聘教職人員、重新分配系所科別、公開內部情報設置外部評鑑制度等;開源則是拓展學生來源,如更改入學考方式、透過不同招生方式積極招募學生等。以下是分述具有代表性的4所私立大學立命館大學、同志社大學、法政大學、明治大學的因應策略內容。
立命館大學的主要改革理念是,(1)策定中期與長期大學改革計畫、(2)制訂策略以招生為優先考量、(3)闡明財政改革之於教學創新的必要性,和(4)「同樣的工作內容,但是如果去年做與今年做,成效卻沒有差異就有問題」4點,注重廣告宣傳,設計時尚新校徽並用歌手倉木麻衣等知名校友作為形象宣傳,且立命館大學重視學生需求,透過至全國廣設考場、主動尋找學生、主動提供應試建議等具體作法,2014年學生總人數與2008年相比,增加1249人,這樣成功的招生策略更被稱為「立命館模式」。
同志社大學則注重國際理解能力和組織重整,2004年進行系所重整、推動小班教學並且增聘教師,2008年校內各委員會由100減至30,增加校務營運效率。法政大學是以重視學生就業與英文能力作為招收策略,並率先推動企業實習制,並新設「職涯規劃學系」與「公務員育成中心」,希望用畢業後穩定就業做為號召來加強招生。明治大學則透過建設新大樓來塑造校舍很漂亮又時尚、富親和力、明亮的等新的學校形象,在入學考試方法上也由系所各自考試改由不分系別全校統一考試,藉此吸引更多的學生就讀。
從這4所私立大學的因應策略來看,各校的改革理念皆基於「站在學生立場思考」,為了增進學生求職競爭力來擬定經營策略,提供以上重點策略作為校務經營與管理的參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