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苑副刊 2001-11-26

第17屆五虎崗文學獎報導文學組首獎

七、 請問您,您目前最有可能因為下列那一點,選擇離開淡江時報?

1.工作沒有挑戰性;做膩了~23.6%;2.自身能力不足;無法適應~5.9;3.時間上無法配合~53.1%;4.不滿意報社現有政策、規範、風氣(有形無形皆算)~5.9%;5.不滿意編輯、社長~0%;6.不滿意其他記者~0%;7.其他~11.8%

時間上無法配合,是五成三記者有可能離開淡江時報的主因,反應出淡江時報工作可能占用記者不少時間,或大學生普遍都有很多事要忙的情形。時間上的取捨,正考驗淡江時報的魅力。

八、請問你進淡江時報的年資為:

1.半年以內~35.4%;2.半年以上到一年~0%;3.一年以上到一年~23.6%;4.一年半以上到兩年~11.8%;5.兩年以上~23.6%

請問你(妳)的性別為:1.男~23.6%;2.女~70.8%;

年級:1.一年級~11.8%;2.二年級~41.3%;3.三年級~29.5%;4.四年級~11.8%;5.研究生~5.9%

所屬學院為:1.文~53.1%;2.外語~41.3%;3.工~0%;4.理~0%;5.商~0%;6管~0%;7.教~0%;8.國際研究~5.9%;9.技術~0%學院

以記者群的背景資料看來,記者大多為女性,占七成,而記者也大多為文學院與外語學院,兩者共占九成多。此一情形並不為人所樂見,而據了解,此一情形是報考者本就女多於男,且文學院、外語學院同學占大部分所致,並非淡江時報故意限制之。

※ 不尋常的「獨大媒體」

校內,除淡江時報外,事實上還有大傳系的實習媒體淡江網路新聞報(原北海岸)與淡江新聞兩次要傳媒。

但是淡江網路新聞報所報導的新聞,主要是投身於「網路科技界」的校友們的專訪,而非淡江校內新聞;而淡江新聞,雖然是「電視新聞」,定位也是報導淡江校內的新聞,但由於播放地點與時段過少(僅在圖書館與觀海堂兩地,中午時播出),事實上不僅影響力過小,而且恐怕大部份的淡江學生都不知道有這個媒體存在。

淡江時報,在淡江,是絕對獨大的媒體,然而,這對淡江時報與讀者們來說,這絕對不是一件可喜之事,反倒是要「戒慎恐懼」的。

這可以從好幾個方面來說,第一,「國無外患者,恆亡。」,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淡江時報根本就是「有恃無恐」,根本不怕會漏新聞。沒有對手,也將導致記者的鬆懈,因為當記者一旦與他所跑的線混熟之後,他有能力隱藏新聞,而不被編輯發現的。因此在「無外患者」的情況下,淡江時報很容易越來越退步,而且退步情形不易(或說不想、不願)為其自身所察覺,這是很可怕的。(上述皆屬個人推理可能情形,絕不代表淡江時報目前情形。)

第二,「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淡江時報獨大校內,加上其版面大小限制,每週能見報的,大概僅有十五到十七篇報導左右,而根據淡江時報編審舒小姐表示,每週被捨去的報導大約為一半弱一點。在採訪時,舒小姐直接以當週(467期)的淡江時報舉例,她說:「這一週,排版時共有32則新聞要來搶版面,但是見報時,只有17則新聞上了版面。」。

被捨去的新聞是否重要,讀者們無從比較得知,因為只有一報。因而淡江時報握有了「絕對的發聲權」,也因而容易造成「自以為是」,實際的情形可能是,某個系學會或社團辦演唱會,淡江時報可能「自以為」如果要我們報這個新聞,那演唱會的票就必須先拿個十幾張來「拜個碼頭、孝敬一下」;或說去專訪某人,可能就認為某人對你好是應該的,請你吃飯是應該的,不然就「寫臭你」,或根本不想寫這個新聞(上述皆屬個人推理可能情形,並不代表淡江時報目前情形。)

事實上,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者的關係是很簡單的,就是「看誰比較須要誰」,比方說弱勢團體須要媒體,勝過媒體須要它,因為媒體認為這個團體沒有新聞價值,然而弱勢團體卻須要媒體為它發聲,讓世人了解它們的困境;又例如中華日報須要陳水扁,勝過陳水扁須要他,因為除了中華日報外,還有很多很多的媒體搶著要陳水扁的新聞,對陳水扁來說,那可能只是眾多媒體中的一個而已。

回過頭來看淡江時報,很可笑、可怕的是,淡江時報並不須要誰(除了校長、創辦人以外),特別是對完全沒有「利害關係、官場包袱」的學生們,「反正校內只有我一報,報與不報都是我的權力,而且我又沒有訂報率、廣告主的壓力,那何不如看誰對我比較好,比較會「做人」,我就多登一點他們的新聞;反之,則封殺之?」此一想法有可能形成。(上述皆屬個人推理可能情形,絕不代表淡江時報目前情形。)

我說的這幾點,都是從「人性本惡」的角度來看,都有它的可能性,但並沒有必然性。有必然性的東西,必並不可怕,因為可以預期的東西,就可以防微杜漸,所以並不可怕。然而有可能性的東西,卻很可怕,就像你我不知道今天出門,會不會發生車禍,能不能平安回到家一樣,有可能發生,但不知如何、何時發生。是必須「戒慎恐懼」以待的,然而大家多不關心之。

※ 後記

在後記中,我首先要聲明,上述《檢視淡江大學第一大報的價值觀~淡江時報與甘斯》與《不尋常的獨大媒體》兩單元,都是我個人的意見,你可以認同,也可以不認同,但也請你不要告我。

文中,你可以看出,我對「記者」的心態有很濃厚的興趣,我先後採用「質化」與「量化」的方式探索之,我比較喜歡質化的部分,因為比較活,但是量化卻又比較客觀,真是絕對的兩難,所以我遵從師長建議,質化、量化雙雙呈現。

我是傳播科系的學生,我引而自豪,而我也常修一些中文系的課(如現在修有趙衛民老師、范銘如老師兩人的課),我感到收穫良多。所以,在這一次五虎崗徵文中,我選擇了「報導文學」做嚐試,希望能融合兩系之長,為兩系增光。

寫完之後,感覺很「爽」,但是,埋在心裡不想說的是,寫出來了又怎樣?真的會有人重視嗎?真的會因而有所改變嗎?我想這是每個報導文學作家完稿之後,都會捫心自問的吧?我希望,答案是肯定的。(全文完,編者按:本文純為陳建豪同學參與五虎崗文學獎的得獎作品,對本社各項看法,本社已於社務會議中深入檢討,作為社務改進參考。亦於記者採訪會報中提供採訪記者同學參考。)

NO.485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123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6 09:19:37
  • 線上人數:1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