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新視界 2019-10-20

專業知能服務學習十年有成 關懷社會深化學習 協同合作 多元互惠 反思學習

■文/丁孟暄

淡江大學之「服務學習課程」,由各院系、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體育事務處、軍訓室等以專業知識內容,結合社區實作與社會服務,規劃課程供學生修習,協助學生應用課堂所學、完成被服務者的需要外,藉此增進自我反思、了解社會議題及培養公民能力。

本校自97學年度起推動「服務學習課程」迄今已達10年,均秉持著協同合作、互惠、多元差異、以學習為基礎的特質,同時以「校園與社區服務學習」、「專業知能服務學習」、「社團服務學習」的內涵,每學期開辦各式特色課程供學生選修,於學期末展現學習成果。

10年來,資圖系專任副教授宋雪芳開設的「圖書館實習(一)」、體育處教授王元聖開設的「男女體育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跆拳道」及通核中心兼任講師李美蘭開設的「社團服務學習」更是每學年持續開設,為10年以來最長青的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此外,通核中心兼任講師蕭文偉開設「森林生態與樹木保護」,為全校學生最搶手之服務學習課程,該課中能夠認識森林生態及相關知識,並實際至惠蓀農場進行服務學習,每學期達260位學生修習。

本報特以4門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的開課內容和特色,展現本校服務學習意涵外,並以學生課堂的反思分享,來深化學生的學習。

前進中小學校園 加強勞動權益觀

課程概要

經濟系副教授林彥伶開設「勞動經濟學」課程,主要關注青少年勞動權益觀念的推廣,因此本堂課除了教授勞動經濟學專業知識外,更前進中小學,讓修課同學與中小學生的專業知識互動中,幫助使青少年學子能對基本的勞動知識有所認識。

勞動經濟學是門探討「人」的生老病死的課程,所以包含了生育率、青少年、教育、就業與失業、勞動市場、婚姻、家庭經濟學、社會保險、退休金、死亡率等各種議題。這門課程是從臺灣青少年兼職打工的勞動議題面向切入,幫助青少年提升勞動知識和勞動權益觀念,以避免就業權益受損或甚至遭受歧視或勞力榨取。林彥伶說明,除了課堂的知識傳授外,另外也安排2種實作方式,一是大學生至中小學校園或社區裡進行勞動經濟專業知識的互動與傳授;二是讓外縣市的中小學生進入淡江校園裡進行「一日大學生」活動,一來能夠讓勞動市場的基本知識向下扎根,讓青少年能增進對基本勞動知識的認識;二來則能夠讓參與服務的學生透過教導更深刻理解學習勞動專業知識,以大眾的語言與趣味的方式傳授與應用。

林彥伶表示,透過這堂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希望能幫助學生奠定勞動經濟知能的基礎,並啟發學生對服務的熱誠與對市場運作的深刻認知,使經濟系的學生體悟到身為經濟學家對這個社會的責任,以達到深耕地方的目的,讓學生開始且持續地關懷這個社會。

戲劇治療入部落 表演促身心療癒

課程概要

觀光系副教授陳維立於102學年度起開設的「休閒遊憩概論」,至今已連續開設7年,結合戲劇與休閒遊憩的相關理論,帶領課堂學生前進宜蘭縣大同鄉之梵梵部落進行聖誕劇的演出,以戲劇拓展國際交流。

該課程統計至今,共計有15國學生參與原住民部落服務,透過服務也開啟在地原住民孩童的國際視野,也是本校國際化具體展現,是服務學習課程開設10年以來最多國家文化接觸的課程。

本堂課程應用的是戲劇治療理論,「戲劇治療」是1990年以來在休閒遊憩治療領域的發展趨勢,主要是以有意義、系統化地運用演戲詮釋的歷程,促成個人與團體心靈的成長及改變;並結合劇場中的角色、故事、肢體語言等表達方式,鼓勵修課學生探索生命議題後,自發性地探討自我生命的傷痛經驗,藉此療癒自我身心靈健康發展,希望能激發潛能與建立積極的人生觀,以應用於觀光產業中策展、會展旅遊等活動實務。

在實作上,從前往部落規劃聖誕劇的演出過程中,邀請劇團導演至少6小時的戲劇工作坊、引導學生認識及運用身體語言,更親自參與製作道具、服裝、化妝、造型、攝錄影等工作,藉此豐富教學情境,也讓修課學生藉此深入了解泰雅族原鄉族人的文化、地方特色與生活樣貌;而聖誕劇的排練、製作、展演更是受到學生最大迴響,同時當日部落中老中青幼四代觀眾熱烈的回饋也讓學生們感受到付出與收穫的美好。

輔導創業動手做 微型品牌自經營

課程概要

企管系副教授涂敏芬於106學年度起在「服務科學與管理」課堂中輔導學生參與實作工坊、進行田野調查,強調「動手做,真學習」理念,以分組設計方式鼓勵學生創建微型品牌,並以「微創業」的方式變身創意市集攤友,成立如燈泡、手互者、31號小鋪、微光冉冉、手作星球、餐聚等組別,參與淡水老街福佑宮前的小廟埕市集,透過手作溫度,與來訪遊客訴說創作故事,也偕同淡水街道文化促進會與淡水文化基金會,共同舉辦校外成果發表會。

涂敏芬表示,透過這堂課希望學生可以收獲3個禮物,「一是擁有具有想像力的心智,在擺攤服務專案中,對學生而言都是從零開始,我擔任專案經理角色負責管理進度,讓他們必須從自行發想產品、採買原料、打造原型、經營粉絲團、攤位設計和叫賣、公開策展等實務經營,這些都需要他們不設限的想像力;二是可以工作的雙手,這不是只交報告就可以結束的課程,在不只一個擺攤所需要商品中,透過『教』與『學』的關係中,老師教過後然後學生學到了,再透過動手做而進行微型量產,來證明自己真的學會;三是可以愛人的心,分組的過程多少會意見不合,也可能會對課堂安排有所不滿,但藉此幫助學生學習包容和傾聽組員的意見,並讓他們了解創業的基礎是『愛』,愛自己的產品、愛自己的夥伴、愛自己所規劃和執行的工作,甚至愛這門課程等等,這樣就能感受到這一切都是有意義且溫暖的。」

服務加值X創新 群募方案助弱勢

課程概要

管科系教授牛涵錚開設「服務業管理」課程中,結合時下議題,與區塊鏈群眾募資平台「度度客」合作,協助弱勢團體因應團體特色提出募資方案,幫助他們與社會對話。

本堂課程中並非討論餐飲休閒服務內容,而是擴大服務意涵,針對產業的特性衍生討論,重新思考如何轉換服務創新,牛涵錚說明,「環視目前產業的狀況,可以發現服務業的定義已經沒有那麼狹隘,從整個競爭壓力變大以來,企業都開始進行服務創新,以針對顧客的需求提供服務,所謂的創新就是『服務加值』。」因此,她會要求學生扮演加值產品的角色,以非營利的服務方式為需要協助的公益團體撰寫加值企劃,透過實體的募資平臺的機制,讓學生應用所學,反思需求者的需求外,也促進自身與社會對話的創新能力,以吸引群眾參與投資。

牛涵錚分享,與「愛鼠協會」合作的「『醫』起救援,非你莫『鼠』」專案是關注棄鼠問題,為棄鼠募資醫療費用,募資金額原訂2萬元,學生們以第一人稱說故事方式,和簡潔的圖文幫助群眾了解募資理念,在一個月內達至10萬元,有85位捐款人成功收容棄鼠、照料約1700隻受難鼠。

此外還有「有機好茶‧環保『袋』著走」、「藍後呢?偏鄉兒藍染產銷計畫」、「『桌』上人生」等募資專案,關注環保、教育、文化等議題,均獲得不少群眾支持。牛涵錚表示,「這堂課最大的價值,在於這些經驗與作品可以幫助學生未來在職涯上的發展,只要學生願意投入、付出,都能夠有非常好的成果,而我的任務就是引導他們擬出明確的方向,陪伴他們走過產生企劃的艱難過程。」

學生園地 反思心得集錦

修習勞動經濟學的經濟四楊昕彧說:「當初聽到勞動經濟學時,以為只是在分析一些勞動相關的議題與數據,但在上課後才發現原來課程不一定只是紙上談兵,老師帶我們一起實作,透過上課以及實際把學習到內容貫徹實踐,讓我跳脫原來思維,也能用另一個角度看待經濟學!」

修習兒童文學的中文四王若伊分享,「我們分組每個禮拜輪流去到正德里辦公處附設的課後收容單位講故事給小朋友聽,在單位裡面的大多為家庭功能不健全或家長過於忙碌而無法親自看顧的小朋友,雖然透過這堂課,使我們有機會了解社會並以實際行動為這些他們付出,但經過反思後,我認為不應侷限於課堂上所規定的任務或作業,而應更深入地了解他們並與他們建立更長久而親近的關係,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

修習臺灣地方文史導覽的歷史三蕭喻分享,「我在臺灣地方文史導覽的課程有許多收穫,能實際走出教室,將淡水的歷史介紹給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我認為是非常可貴的經驗。從一開始緊張,到現在能依照不同遊客,提供最適切的內容。當導覽結束,看著遊客開心的笑臉,就是我最滿足的時刻。」

修習成人學習的教科四柯家媛分享,「課堂中要自己找一個非營利組織進行12小時的服務學習,我服務的單位是社團法人台灣婦女展業協會,服務弱勢及單親家庭提供單親家庭輔導及技能訓練、並辦理各項弱勢家庭福利服務。常說家是最好的避風港,台灣婦女展業協會的成立是為了讓不完整的家庭也有避風港,現今社會有太多特殊的家庭狀況,因此我希望能透過幫忙協會在淡水國小園遊會宣傳,讓更多有需求的家庭知道這個避風港的存在,一同參與活動、享樂、邁向更好的未來。」

修習社會行銷與實作的大傳四王怡雯分享,「課程與『心路基金會』合作,協助心智障礙患者,從早療課程到職涯生活輔助,以及向社會大眾傳達『其實他們與大家沒什麼不同』這個意念,他們只是一群有著大人臉孔,但裡頭裝了小孩靈魂的人們。我們針對他們的需求設身處地打造行銷活動,過程也讓我們去思考如何改變並傳達正確的知識給社會大眾,進而達到愛心公益精神的體現。對我來說,這堂課不只是一次行銷實務的練習,更是一次社會服務的體驗,能將大傳系所學貢獻在幫助他人的事情上,很開心也覺得光榮。」

修習服務業管理的管科碩一王怡蓁分享,「這是堂將課本理論實際操作的課程。募資專案從發想、媒合、撰寫到執行都需要不斷的去修改、磨合、溝通,過程中的學習及感動,是課本無法用文字呈現的,而支持著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是想為這個社會盡一份力的初心。這堂課的收穫遠大於我所預期,也深刻體現了我對於所學的應用和對社會的回饋。」

修習圖書館實習(一)的資圖四徐雲霜分享,「大三的上學期我去淡水附近的國小教導小朋友們如何查找字典和百科全書,再次體會到教案的書寫模式。大三暑假我到碩睿資訊實習,工作內容包含電子書編輯以及LibGuides的製作,兩次的實習都增加了我的實務經驗。」

NO.1094 B | 更新時間:2019-10-20 | 點閱:97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18 13:34:22
  • 線上人數: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