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巨流河 2019-11-24

【教學實踐與研究專題】觀光系陳維立 藉戲劇表演提升學生自信

教育部為提升教學品質,與高教深耕計畫結合,開啟「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以求有效將教師個人研究與學生學習連結,由學校提供整體教學資源支持老師研究,落實改變教學現場。本校教師參與計畫的人數持續増長,為促成更多師生了解教學實踐研究,並從教學實踐中獲得良好學習成效,本報開設此專題,展現107年教師獲得計劃案通過之研究成果。(文/胡榮華,圖/陳維立提供,責任編輯/郭萱之)

計畫主題

觀光系副教授陳維立於102學年度起,結合教師專長研究和建立學生連結,開設的「休閒遊憩概論」,企圖改變與以往不同的教學現場,提升教學品質和學習成效。本校自104學年起實施多元升等制度,引導教師專長分流,鼓勵教師投入教學及技術應用實務場域,透過專業教學與技術性產學合作相輔相成,期待提升教師學術研究,也幫助學生學習,俾利學校多元人才培育與學用合一奠定扎實基礎。陳維立持續參與教學研究相關計劃,106學年升等通過,成為本校第二位教學研究升等者。

教學現場

「休閒遊憩概論」是陳維立在博士班時持續研究的主題,她也不斷嘗試更好的授課方式,在提計畫案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就是配合專業知能服務學習所開設的課程,因此這門課本身就與學生的互動密切,她說明:「我們能夠從很多不同的面向,看到學生的本質及潛力,更從被服務對象的需求中,讓學生挖掘自己的潛能、看見自己的特質。」基於這樣的理念,讓最初在提計畫案時,不是從零開始,而是本來就朝這樣的方向去提升教學品質。

陳維立提到,教育部提供這樣的教學研究計畫,給予經費,其實最希望的就是達到「教師與學生一起服務社會」,過去在沒有資源提供的情況下,往往會受限經費不足,「我們要出隊做服務,可能出去一趟就突破預算,但是現在參與了教育部的教學實踐研究案,有經費上的支持,讓我們在課程的實踐上有很大的助力,並將這些資源妥善的運用在學生身上,這樣的計畫可以給予教師很多支持的。」經費的支持解決了教學現場的問題,要如何協助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是陳維立設定的研究目標。

研究目的

陳維立說明,在蘭陽校區全英語授課的環境之下,其實同學們在接收知識及專業研究的領域上,資訊量是非常龐大豐富甚至是很有壓力的,但是應該如何將個人的挫折感調解、突破自身能力的界線、調整舒適圈與社會連結,還有如何與國際對話…,這些機會其實是比較少的。再者加上受限於語言能力,即使有時候學生有想法卻也無法表達,或許同學們在英文檢定中的托福、雅思成績很不錯,但其實對於實際自我的價值是相對低的。本研究希望能對學生的自信心、英語表達能力有正向的提升。增強英文能力的方法很多,陳維立拿出和別的老師不一樣的方法。

研究方法

這堂課的課程核心「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就是休閒遊憩治療的其中一個領域,對提升參與人員的身心靈有很大的幫助,陳維立強調:「同理心,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大學生對於自我價值的滿足,並非只有成績,若是沒有同理心、創新思維以及團隊合作,服務就會淪於表面。」所以她設計了實作課程,以學期為單位,先讓學生學習知識,期末以戲劇表演的方式落實所學,到宜蘭縣大同鄉的芃芃部落,在聖誕節時演出聖誕劇。

老師進一步說明「為達成課程目標,實踐專業知能服務學習的內涵,我將課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步先累積學生知識,使具備基礎休閒遊憩理論、遊憩活動方案設計模式、活動與產業類型、方案策略等的瞭解與覺知。第二階注重能力的培養,如:戲劇療育、生命教育繪本行動劇服務技能、活動設計與技巧演練、認識服務機構對象特質與需求。第三階段在於實踐,戲劇服務方案的提供、執行與記錄。第四階段是反思;帶領學生自省、評估方案成效,慶賀服務經驗與成果。」除了循序漸進的課程設計,陳維立還進行合作機構分析及行動研究焦點訪談、學生焦點訪談和回饋問卷;透過以上研究設計,落實教學目標,達到教學成果。

教學成果

透過課程,從準備到演出,實踐了教學翻轉的機會,同學必須擔任團隊中的各個角色,可能是演員或是幕後,他們必須突破壓力,挑戰自己面對的問題,在過程中投入心力,並互相給予鼓勵,完成演出。演出內容上,也都挑選符合青少年的劇情:要有正向的人生觀,面對挫折該如何因應,更要發現自己的優點,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很重要的價值,所以藉由演出角色,也可以觀照發現自己可能會出現的壓力或是面臨的挑戰,透過演出達到抒壓,從過程中學習,進而提升自我的價值。

在這堂課程,也讓學生學習到付出後自我價值的正增強。由於造訪的時間固定,已經變成部落居民和同學之間的默契,部落的小朋友們也很期待我們去演出,以全新的表演每年到訪;對於居民來說,我們的演出就是聖誕節的禮物;而對於我們的同學而言,得到的自我價值提升,更是最好的收穫。

教學成果達到了,陳維立進一步思考還有什麼元素是可以加在課程中。

創新未來

除了戲劇治療,陳維立也選擇配合藝術治療及動物輔助治療,她認為:「其實在課程的設計上,當然有很多不同的呈現方式,像是藝術治療透過讓同學完成一個藝術品,而達到成效,每位同學擁有不同的特質,也有不一樣的接收程度,但是這些課程不外乎都是希望能夠讓同學達到最重要的:使命感、成就感及責任感,給予學生最多的幫助,讓他們能夠知道自己的價值還有對自我的認同;並讓服務對象也獲得療癒,這就是我們所要達到的創新教學的方法。」

陳維立也分享,這堂課在使用了各種治療方式實行後,越來越能夠從理論上跳脫,在實作的部分各面向都非常有成效,也能夠搭配學生多元的背景,讓大家互相認識,也更認識自己,以達到增強使命感、成就感及責任感,從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習,到同學們自己產出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而且還能夠得到觀眾的掌聲,「我想,在獲得掌聲的瞬間,那個當下,對每一位同學來說都是非常有成就且被認同的,看到這樣的畫面,我也替同學們感到非常驕傲。」

學生回饋

參與課程的觀光三廖緗翎表示:「在參與課程時,我從中得到自我實現的價值,對於建立自信及開拓視野這方面幫助我非常多。課程中與原住民朋友一起學習,我們提供聖誕節戲劇表演,而理事長及牧師所帶給我們知識,卻遠遠超越我對原住民的認知。」她認為,身為一位觀光系的學生,知識是一項常重要的能力指標,不只透過書本,課程的服務知能學習,雖會佔用到大量的課餘時間,卻是非常值得的。「我們從籌備到演出,付出了許多的心力,而部落的民眾們,也給予我們很大的鼓勵,把我們視為最重要的賓客接待。其中在一次山林步道導覽中,我認識了泰雅族的獵人文化,使我非常著迷,利用族人傳承下來的技術打獵生活,以及對大自然的崇敬;從小我對於原住民的認知是非常狹隘的,這堂課使我徹底改觀。希望在未來我也能將這些我所獲得的知識分享給其他人,在戲劇治療中我也更加的了解如何讓自己放鬆,以及了解自己要的是甚麼,這堂課是我大學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部分,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都一起努力過。」

觀光三王宥騰表示:「我認為最大的收穫是,讓自己成為一位能『給予愛』的人,同時認知到自己是一個可以祝福、陪伴別人、為人帶來歡笑、留下美好記憶的人。我開始認知自己身分上的轉變,從接受轉變成給予,過程有些衝擊,但讓我更明白自己的能力,原來我做的事情可以像一顆種子,種在那群部落的孩子當中,未來他們會如何我不知道,但我期待他們的未來能夠比我們參與之前更好。」他進一步說明,對於這堂課,起初並沒有太多想法,就是一堂實作課程。「期末我們需要演出一場戲劇,剛好因為我高中是戲劇班,老師便讓我當劇中的導演及活動中主持人,其實我自我訓練了很多在領導以及溝通上面的技能,當然也有英文上的能力,因為英文是我們的溝通語言,所以對我頗具挑戰。過程雖有壓力,但是不至於被擊倒。我發現當自己有一份給予的心意時,我會想著如何充實更多來付出,這是我在課程當中得到的意義。這堂課很值得,讓我知道如何將自己的生命價值發揮出來。」

Profiles

陳維立副教授

全球發展學院國際觀光管理學系

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森林資源科學博士

107學年通過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名稱:戲劇、服務與轉化力:學生與部落協力之行動研究

教學研究相關執行計畫:

教育部:

1.戲劇、服務與轉化力 (II):發展觀光系學生遊憩治療知能用於部落劇場發展 實務導向模式之教學實證研究(教育部108年教學實踐計畫)

2.戲劇、服務與轉化力:學生與部落協力之行動研究(教育部107年教學實踐計畫)

環境未來公民科學家宜蘭氣候變遷場域全英文教學活動計畫 (教育部107年補助大專校院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通識課程)

3.環境未來 (全英文授課) Future Studies in Environment (教育部106年補助大專校院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通識課程)

4.環境未來 (全英文授課) Future Studies in Environment (教育部105年補助大專校院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通識課程)

5.環境未來 (全英文授課) Future Studies in Environment (教育部104年補助大專校院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通識課程)

淡江大學:

1.探索式學習於觀光地理學必修課程之專業能力學習成效研究(淡江105年度創新教學實務研究補助計畫)

2.PBL單元教案計畫:Healthy Food, Healthy People (淡江大學103年度問題導向學習(PBL)單元教案獎勵)

3.PBL單元教案計畫:會展行銷規劃Show Time (淡江大學102年度問題導向學習(PBL)單元教案獎勵)

NO.1097 A | 更新時間:2019-12-09 | 點閱:144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2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