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臺北市南雅扶輪社結合臺北滬尾扶輪社、淡水扶輪社與淡海扶輪社及淡水農業休閒協會,3月19日在淡海255地號土地,新市鎮海岸堤防公園舉辦植樹活動,淡水地區各級學校師生、熱心民眾逾400人參與,種下約7,000棵樹苗,本校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USR「淡水好生活」團隊與學務處除參與籌備與志工活動,當天也有近20名師生到場共襄盛舉,希望結合在地力量,共同打造淡海複層綠地,連通公司田溪水岸與海岸的生態綠廊,修復海岸與流域生態環境。
南雅扶輪社前社長郭英釗說明,淡海255地號土地及周邊部分綠地為政府開放民間認養區域,他們結合澳門友誼扶輪社、台南菁英扶輪社、台北南海、南港、南天、南西、南茂、天一、新世代,以及淡水在地的滬尾、淡海、淡水三個扶輪社,今年2月14日完成認養行政程序,並規劃種樹,開啟植樹復育的契機。「該土地為臺灣種樹卅年計畫聯盟篩選出的植樹潛力基地之一,由於鄰近公司田溪出海口,為串連都市綠帶與水域藍帶重要區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甚大,值得政府和民間投入資源共同合作。」該地位於淡水自行車道沙崙線過輕軌藍海橋方向,在通往海尾子的海堤與水管公園之間的土地,為填海造陸區,多年來呈現荒地狀態。南雅扶輪社將在這裡種植近萬棵適應海岸第一排耐鹽、耐風、耐旱的樹苗,搭配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呈現植被的多樣性。
長期推動公司田溪環境教育的淡水農業休閒協會志工陳江河指出,這塊土地在淡海新市鎮開發之前原為海岸潮間帶的環境,包含珊瑚、綠蠵龜等都曾棲息在此。1994年新市鎮動工,因汙水處理場等公共設施用地需求,以築堤填海造陸方式形成大片土地,卻也讓自然海岸消失,生物失去棲息的地方。「這次的復育行動,希望能讓這塊土地早日成為森林,還給生物一處賴以生存的棲所,也彌補填海造陸所犧牲的海岸濕地生態環境。」協會也將推動二年期環境志工培訓,進行生態觀測與維護,讓更多民間力量投入環境關懷。
永續中心社會實踐策略組組長黃瑞茂表示,樂見淡水長期投入環境倡議工作的在地組織,透過內外資源的連結,創生本次永續環境的具體行動;積極號召學生參與志工行列的學務處吳恩慈也分享,這是一個連結學生與土地的機會,雖只有18位同學參與,但在服務訓練過程中,讓他們理解到新市鎮開發對這片土造成的破壞,也從心裡認同植樹活動對土地的復育價值,「他們在活動中不但親手種下樹苗,更熱心協助民眾種植,讓民眾們對於他們犧牲假日、不怕汗水的精神給予極大肯定。未來學務處也將進一步結合校園與社區服務學習課程,持續觀察與紀錄這片土地的改變,為永續生態環境盡一份守護的力量。」
關鍵字
#扶輪社
#植樹
#淡水好生活
#永續中心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7夥伴關係
NO.1140 A
| 更新時間:2022-03-28
| 點閱:1441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