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4-10-18

九十三學年度新聘教師研習會創辦人張建邦致詞全文

編者按:九十三學年度新聘教師研習會於九月六日在淡水校園覺生國際會議廳舉辦,創辦人張建邦博士特地出席,歡迎這群新聘教師,本報特刊載創辦人的致詞全文,期使全校師生明瞭淡江未來的走向。

校長、副校長、各位老師、各位主管:

今天非常歡迎各位老師加入淡江的團隊,有關學校的組織文化以及各位老師的權利義務,專題報告的主管們已經說明得很清楚了,我就不再重複。

今天除了歡迎各位加入淡江的大家庭外,我想利用簡短的時間,說明現在整個國內外教育的走向,以及淡江在整個教育環境裡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各位大概也注意到,現在大家都非常關心大學的市場化、大眾化。大眾化導致水準下降,市場化只要學生越多越好,不管教學,學生被甩到一旁。所以前哈佛大學校長Derek Bok以他將近二十年校長的經驗,寫了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place(中譯本書名:大學何價──高等教育商業化)乙書來談論這些問題。

美國大學對學校的商業化,態度及處理方式不一。舉例來說,史丹佛大學禁止在美式足球館放置任何廣告,喬治亞理工學院卻接受麥當勞五百五十萬美元的捐款,在體育館地板及所有比賽票根和節目表上,印著麥當勞的金色拱門標誌。曾有家藥廠有意每年捐贈一百萬美元給哈佛大學醫學院,還補助醫學院教授製作一系列電視節目,這項協議裡,藥廠可在每集穿插推出產品廣告,如此一來,看過節目的觀眾會自然把該藥廠和哈佛大學聯想在一起,但最後哈佛大學還是決定放棄。所以有些學校禁止商業化,有些學校就不禁止,到底學校該接受還是不該接受?

我們也注意到市場的問題及學校的教學有沒有進步。Bok的書重點就在此,在書中他提及,在最近二十五年來,大多數的商業產品都有進步,如電腦、電視、汽車等,進步的速度真是令人無法想像。但相反地,大學的教學品質除了多些科技的點綴外,其他似乎還在原地踏步,依然停留在二十五年前,甚至是五十年前的水準。並且他還說,雖然很多大學教授抗議這類的比喻,但大家也沒有好好仔細地研究本身的教學之道,相反地,大學教授們反倒是想盡辦法,找出各種理由,諸如學術自由、專業自主及個人隱私,來阻止外界檢視他們的工作品質。

我們可看出兩派的理論,教育界接不接受商業界的資助?或接受到什麼程度?對商業界的資助各大學不至於全不接受,不然學校也一定辦不好,但接受到什麼程度才不會影響學校的學術自由及自治呢?現在大家爭論的是市場化 (marketplace) 的問題,目前對整個教育產生影響的不是只有市場,市場因素是近五十年來才發生的。在此之前,我們可以發現到的是國家干預教育最多,教育被用來作為國家的工具,這種情形在完全獨裁的國家時常在發生,現在已經是市場控制,但在市場介入之前是教會在控制。所以我們在研究的時候還要回顧歷史,不能只看現在。當然,市場的力量來了,就會把宗教和國家的力量擋掉。教育一向和這三種力量交戰,這才是重要的觀點。而淡江站在這個觀點上,從剛才本校校長談的,陳院長所講的組織文化,人事室報告老師的權利義務,或建教合作、圖書館等等,都有我們要秉持進行的原則。

不管是宗教或政府、教育部或大眾媒體等各種團體或各方面的干預,我認為教育一定要平衡發展,我們淡江一向秉持的六項原則:第一,學校一定要注意文化遺產;第二,要有歷史傳承,淡江已有將近55年歷史了,算是所老學校,而新的學校歷史不長,大約在十年之內,他們的歷史傳承比較少。第三,是要有任務,例如淡江的三化。第四,是要現代化,如資訊、網路、媒體等。第五,是要市場機伶(market smart),了解市場需求,對教育部也要很靈活,如果我們的政策是對的,想法比他們進步,當然就可引導教育部做決策。第六是要掌握淡江的特色創造未來的情境 (future scenario)。以上六項原則是淡江發展的指導方針,而且要平衡進行。至於將來劇情的演變是喜劇還是悲劇呢?是像兩岸關係一樣,是統一或獨立呢?還是「獨」當中有「統」,「統」當中有「獨」呢?還是百分之四十是「統」,百分之六十維持現狀?這都是可以選擇出來的。淡江有四個校園,淡江選擇的路線,是我們自己要創造的未來,我們正在創造蘭陽校園,但也要進行組織重整(organization re-engineering) 再造淡水、台北校園。

我們要秉持上述的方針,包括校長、副校長、各位主管及加入淡江團隊各位老師的參與(participation),才能共同去創造淡江的未來。當然,更要平衡這六項原則,而不是單單只執行其中某一項,不應只注重研究補助,而忘記學生的教學,或是因為老師天天去外面演講讓學生找不到老師。我記得以前康乃爾大學校長和其他校長都曾提過一位名教授的例子:「到底是學校支付老師薪水,還是華盛頓D.C.支付老師薪水?」因為那位名教授一年中有九個月在華盛頓進行建教合作,只有三個月才留在大學裡授課,但薪水卻是由學校在支付。

歡迎各位老師來到淡江,希望你們慢慢會更了解淡江,也更愛這所學校。淡江是軟硬體建設齊全的學校,也有藝術中心、音樂廳及溫水游泳館,希望你們可以盡情地把學校當做第二個家。

淡江創校於1950年,我的父親就是淡江的原創校人張驚聲先生,他自淡江中學畢業,後來擔任淡江中學的校長。淡江中學現在已是所創校一百多年的老學校,當他到淡水創辦淡江大學前身淡江英專的時候,是在淡江中學內借用一間教室,然後開始慢慢發展起來的。從前他和我的姑媽,要從宜蘭羅東走三天三夜才能到達淡水進入淡江中學讀書。早期的淡江校園一片荒蕪,幾無任何東西,現今的規模都是一步一步創建出來的。學校之所以取名為「淡江」,是因為那時馬偕大夫的兒子還健在,他也是淡江中學的英文老師之一,那時我就請教他學校名稱要如何稱呼,因為本校是全台灣第一所由台灣人創辦的私立高等學府,所以他認為本土化最能代表學校,於是就用台灣話的「淡江」直接翻成英文「Tamkang」,這是本校英文校名的由來。

近幾年來本校推動口號目標一致化,如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就是要讓大家熟悉,並且要去實踐它。一所學校要好,最重要的是師資要好,學生也要好。雖然青年創造時代,或說人定勝天,其實也僅能掌握百分之五十,另外的百分之五十是不確定的因素(uncertainty)。生命的樂趣在於它介於不可知和可知的混合區域,前者包括各種機率(chance)、權變(contingency)、混亂(chaos)和懸疑(suspense);後者包括安全(security)、進步(progress)、控制(control)和繁榮(prosperity),我們若能掌握到百分之五十的未來,就能創造出我們最好的未來(cre-ated future)。

NO.585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40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1-28 17:24:28
  • 線上人數:3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