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的良窳攸關著學校的發展,尤其在強調大學教授治校的今日,能夠吸引質精量豐的優秀教育、研究人才,就是說明了該大學發展的潛力與可期待性。本校在多年前為了提升教育品質,健全大學體質,特別楬櫫了高學歷的選材標準,這幾年來淡江的高學歷師資結構,已是國內高等教育的翹楚,尤其這兩三年在張校長及執事者的努力之下,更邀請到多位各學術領域中為人敬重的賢達,成為淡江大學的一份子,更有效的提升了本校的學術名聲,躋身成為重要的綜合研究大學。而這也是創辦人張建邦博士所倡論的熊貓政策。
在達成既有目標之後,為回應現有社會環境變遷,再精進於現有成效,今年對於甄選新成員的標準與理念,除了堅持高學歷的既有政策之外,我們也試著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除了教學成效之外,研究團隊的形成是重要的思考目標。要加入淡江大學成為新的淡江人,都必須要有融入淡江文化的想法和準備,不管是學術界的耆老,或是剛進入學術界的新血,若不能認同淡江,深耕淡江的理念,任何大師或新秀都只是過客而已。研究團隊的成型必須要包含有引領開創的大師、規劃並帶領團隊的中生代,和務實有執行力的新生代,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以發揮最大的團隊效應。所以,在招募新成員時也必須兼顧三者,以取得均衡的永續發展。若是偏重在任一層次,不是造成缺乏積極性的老化,就是成為多頭馬車釱勞而無功的現象。因此,我們認為在高學位的基礎上,徵聘新成員時必須檢討各系現有的成員架構,在決定徵聘的基礎,試想:一系絕大部分的教師都是大老級;或都是年輕人,那如何形成有效的團隊。
第二、除了高學位政策之外,我們強烈的主張在大學裡應尊重人才,主動邀請具有特殊專長的人,以專任教師的身分加入淡江大家庭。在多元化社會與終身學習理念下,大學勢必要朝教師多元化、專業化的方向成長。高學位當然是基本條件的肯定,可是連去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都可以頒發給非學院派、非博士的研發人員,大學當然也可以適當地打破博士為唯一價值的迷思,尋求不同專業領域優秀人才的加入。社會中不乏人文、藝術與通識領域裡學有專精的大師,只因為缺少博士頭銜而無法進入高等教育體系,淡江各系若能在現有的基礎上,尋得這些大師以專任的方式加盟,將可展現出學術的包容性與發展性,也可為淡江第四波下一最佳註解。
徵聘新教師是學校的年度大事,必須要有嚴密而週延的規劃思考,我們並不反對從國立退休再到淡江服務的大師,但師資結構的均衡和未來性是要思考的必要條件;我們也很贊成高學位政策,但也希望能更多元化尋覓各領域專業人才。如此,才是可長可久的用人之計。
NO.573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145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