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緋雲
上大學以後,電腦和手機漸漸在生活中成為無可取代的東西。
身邊的朋友也是如此,在宿網嚴重Lag時破口大罵、在出門忘了帶手機時焦慮不安,在網路日誌、相簿網站、BBS與MSN間交替切換。作為一個網路重度使用者,被科技追逐、被網路奴役,竟然變成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最近看到一位好友的網誌,寫著:「MSN上的人每天來來去去…,只是登入時會叮一聲證明這個人的存在,短暫的交談甚至沒有交談。」……我想起前陣子閱讀的一篇文章,《十年間改變台灣人生活的十件事情》:「有一半人在睡覺與看電影時會關上手機,另一半人24小時開機深怕遺漏任何訊息。…手機與網路背後的意義不只是數字,它們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人際關係也在『隨時可被聯絡到』中改變了距離。」而我不禁懷疑,在「隨時可被聯絡到」的人際關係中,距離是縮短了,還是更遠了?
在資訊化聞名的淡江校園裡,在全台第一個無線網路的城鎮中,我身邊的每一位朋友幾乎都用即時通,傳檔案、聊是非、邀請許多人同時參與討論、用可愛的動畫圖示代表面對面的所有表情。笑容洋溢的招手、興致勃勃的點頭、害羞的眨眼,甚至是憤怒的冒煙,原本冷硬的螢幕彷彿能藉由這些動畫注入生氣,在有感覺與沒有感覺之間,維繫著貼近或原本就不貼近的情誼。
隨著群組越來越多、人數逐年增加,每每在登入MSN後瀏覽著線上所有朋友的暱稱,誰哭了、誰開心著、誰失戀了、誰工作遇到困難了,彷彿隨著每天固定的登入、閱覽,就能了解這位朋友的所有生活。於是自己也每天改變狀態、改變暱稱:「謝天謝地!終於有考古題了!^_^」、「有沒有人要一起出去玩?」、「XXX上線叮我一聲!有事找你!」、「每天都在下雨……」在一連串文字與符號背後,在一長串朋友名單與瑣碎生活之間,我想起朱少麟《燕子》的一段話:
「太多的感覺遮蔽了更多的感覺,太滿溢的生活壓抑了真正的生活,驚聲喧嘩,叨絮埋怨,只是因為不滿足,不滿足於只是存活著……」
一如我所看見的,這樣的眾聲喧嘩、所有的興發喟歎,生活中的、感情上的、工作與課業的、心情與感觸的,所有的感受化為文字,在即時通訊中張牙舞爪向世人宣告著。「為什麼總是覺得缺了大量的愛?所以開始非常希望多瞭解別人一些,多被別人瞭解一些……」花了大半個小時盤旋在一頁又一頁的網誌之間、用盡大半個人生期盼能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Hi!最近過得好嗎?」、「有空一起出來吃個飯吧。」、「還很忙嗎?」以為網際網路讓全世界連在一起、曾以為這樣的相連讓彼此可以隨時隨地分享一切,但少了那麼多、那麼多的面對面的真實體會。E-mail的好文章按轉寄、MSN上心情話語隨時更新、在網站中增加一個又一個新的相簿、定時寄出電子生日卡和定期「Hello!最近好嗎?」代替見面關心的千言萬語。是這樣嗎?怎麼覺得距離更遠了?
《北京現代商報》寫道:「一間寫字樓裏的網路出現了故障。……幾個同事間原本在MSN裏聊得正火熱,可突然間面對面,竟然互相啞口無言、目瞪口呆……這種MSN依賴症正成為都市白領的新病。」離開了MSN,人是不是就不會面對面說話了?昔日寄信貼郵票,等待郵件到來的那份心情少了、從前早早定下約會,滿心期待與精心策劃的安排變了,需要長期醞釀、真實體會的情誼不再。21世紀的即時生活你喜歡嗎?真實嗎?貼近嗎?我的MSN朋友們,新科技的生活步調,我們只能隨波逐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