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苑副刊 2006-11-27

我運動•我健康徵文作品

�小魚兒

兩、三年前體育室黃德壽教授主編中華排球刊物,並且急欲徵求有心擔任採訪員一職者,我便大膽地毛遂自薦,踏上了博覽國內排球運動風采之路。

第一次走出黃教授「年輕人就是要衝」的理論殿堂,我就面臨了世界女排大獎賽的大場面(硬是了得地將自己升格為老鳥,把「記者證」擦得閃亮亮,挺起腰桿,佯裝自己是行家),似是Daniel Defoe筆下的魯賓遜進入大人國,我「細漢」的軀體突然「高」了眼界,遊走在一大群一大群一百八十至兩百多公分高的選手組成的迷宮裡。

我在台北、台中、新竹、花蓮等各地奔跑,看盡了國內一流排球國手大展雄風,醉心於他們年輕、陽光、健美、認真的外型與形象。並且在一次又一次的賽事紀錄與訪問過程當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更加清楚排球規則、技術、裁判手勢,我發現我已經可以開始跟周遭的觀眾說明:為什麼這顆球要這樣打、這一球為什麼會被判犯規、某某隊落敗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兩隊的優勢與不足處在哪裡……而這真讓我有成就感、參與感。因此,激發我主動伸出手去碰觸排球、開始跟排球戲耍。

某幾夜的假日晚上,我心血來潮地到排球場上跟一些學長姐、學弟妹、附近週遭的居民玩排球。想像中的「具體排球」仍然停留在國中時期的制式體育--硬梆梆,但是在投注感情於參與排球運動的比賽後,排球運動成了靈活的運動,它是圓的、有創造性的、隨意的、簡單的,比如我不會上手發球,我側邊發球也時常失誤,所以有時候興致一來,我就用單手拋球(只要能過網就好),結果發現效(笑)果大好。經過幾次摸索,側邊發球也慢慢上手。左手拋球,右手手腹撞擊球面就很不穩;如果左手只是拖拿著球,直接以右手手腹撞擊球面,似乎就更容易掌握方向。而且再加上腰力的力量,力道也就加倍,甚至有連續幾球是跋涉千里的「大界外球」,因此就被封了大力水手的外號(卜派)。

似乎是習慣使然,或者應該說是已經對排球運動感興趣了,唸書累了,就信步到球場。時而安靜地看著別人享受玩球的愉悅,時而加入大伙的行列,然後臨時來個不成熟的殺球。那種感覺是很美妙的,當汗水透出肌膚、頭髮微溼、球友對我說「nice ball」,微風輕拂,所有的煩惱似乎都好像已經不是自己想得那樣巨大、難以解決。總是這樣簡單--風吹一吹,吹乾汗水,吹去烏雲,吹走灰塵,吹開纏結的眉。總是踏上愉悅、輕盈的舞步回家。

NO.662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213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4 18:13:08
  • 線上人數: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