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2007-06-16

那四年 這四年

■ 林曉雯(資訊系博士班畢業生)

〈虞美人〉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是夜,讓思緒無法遏止的奔騰。

那夜,月光斜照堆放的行李,我躺在唯一未打包的床墊上輾轉,總覺得由空盪斗室延伸出去的校園周遭,到處遺落著我想帶走卻無法裝箱的大學生活。大學生活由五虎崗停車場的濛濛細雨為起點,初次離家的孤單,讓雙手在棉被、行李與雨傘間顯得慌亂,而頭頂適時出現的黑傘與映入眼簾陌生的笑臉,是我第一次感受雨在淡江的溫度;自強館八人同寢的新鮮人團體生活,往往由此起彼落熱鬧的叫館聲揭開夜幕,帶著室友艷羨的眼光,名字的主人快速輕盈下樓後,定是拎著學長姐的愛心宵夜回來;即便是水源街一層12間雅房,縱使有了更私密的個人空間,同層學長姐和室桌上的大鍋麵,也會每晚熱情地招呼著這些青嫩的小毛頭。

而我,總是期待宵夜後的虹吸式咖啡,看著化工系(今化材系)碩士班的大鬍子學長,以實驗室特有的熟練手法,溫柔細緻地呵護著燒杯裡深褐色的馥郁,搭著窗外細雨滴答與姜育恆的低迴,氤氳飄渺的芬芳將淡水特有的冷意,遠遠地隔絕在這滿室溫暖之外。不管是綿雨不斷的寒冬或是蛙鳴蟬叫的夏夜,商管前福園池裡的烏龜,已練就只待聽聞熱情的「1、2、3」後,便輕盈的滑躲由池外被丟進來的壽星,經年累月的功力在漂亮閃躲後,烏龜了然的笑容讓濕透的壽星不自禁地與池外的「禍首」們一起猖狂的笑鬧著;微風中,由牧羊草皮與蛋捲廣場傳來的吉他演奏與悠悠歌聲隱約呼應著多采燦爛的校園生活。一個由愛情與社團譜織而成的繽紛四年。

經過另一個四年,我再度重回這個獨立生活起點、愛情開始、回憶存釀的地方,將先前遺留在這裡的心,輕輕地歸還一個完整的我。循著記憶的地圖,欲探訪福園的烏龜們,而禁止入池的告示牌卻指引我發現老烏龜們在海博館外的新居,牠們正悠然清靜地曬著太陽;而入夜的自強館,因著手機的便利取代了叫館文化,顯得冷清安靜;而水源街成排的電動店被投籃機器與雨後春筍般的網咖取而代之;巷尾那年情人深情低唱愛戀的卡拉OK店不再閃爍著霓虹,卻隔著窗戶,依稀可見裡頭咖啡雅座裡的雙雙對對。而映照著夕陽炫彩的游泳館玻璃帷幕以及矗立在五虎崗的多功能體育館,也偷偷地溜進記憶的版圖,建構著這一個四年。時間的演化,不只呈現出不同風貌的淡江,也悄然地形成不同態度的自己。在草皮上談天的機會少了,在宮燈遛達的時間也短了,更遑論以老骨頭之姿放肆地玩遍社團。

天張開眼,想的不再是渡船頭的大辣燒酒螺、中山北路臭味傳千里的勇伯臭豆腐以及水源街上口齒留香的漢方滷味;每天闔上眼,映在腦海的不再是晚霞時分情人對對的河岸榕樹、閒情逸致的漁人碼頭與後山的點點星空。待在新工館八樓研究室的時間不斷地創新紀錄,也正因為學生與教師的雙重身分,讓我在資訊概論課堂上的教學,比較可以從學生的角度與想法去看待如何營造適切的學習環境,由剛開始任教時「認真的老師不見得就是學生認同的好老師」的挫折感中,慢慢摸索出如何在知識傳遞的標準上與學生學習的狀態中取得一個正向的平衡點,也開始體會到大學時期,那些師長們苦口婆心與循循善誘的殷切期待了。漸漸地,由學生良好的互動反應與鼓勵中,發現了教學的樂趣,這是淡江可愛的學生們給予我最豐富而寶貴的體驗。又臨考季,看著他們學長姐發放著供不應求的all pass糖,腦海串接起的是那個遙遠卻一樣有著滿滿關懷的青澀年代,我握著他們塞在我手上的糖果,似乎也重新握住了那四年,這四年,滿滿的感動。

這夜,大雨傾瀉敲打著玻璃,我站在高樓氣密窗前,望向空盪的淡水中山北路,儘管雨氣模糊了學校建築的外形,我依然可以確切地指出他們的方向。這次的離別,我不再讓傷感迷濛了眼睛,因為,淡江一景一物的方向,已經鮮明地擺放在我心裡。

NO.682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291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0 12:18:29
  • 線上人數: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