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各大學不惜投入鉅資提昇研究競爭力之際,耶魯大學卻仍執著於大學部教育才是未來學術卓越的基石。因為就長遠而言,吸引一批無心教學的學者將是弊遠多於利,唯有鼓勵備受社會尊崇的學者,願意致力於基礎大學部教學工作,才能創造出一個珍視良好教育的氛圍。透過對於學生知識能力的培育、人格的養成,以及批判性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其回饋的力量即是鞏固教育志業永續的基石,也堅定教育是一種承諾的深遠理念。
托佛勒(Alvin Toffler)在他著名的第三波一書中有關教育未來的名言,至今仍然具有醍醐灌頂之效:「所有教育皆源自於我們的未來意象,教育同時也開創我們的未來意象」。面對新世紀全球社會持續加速的變遷,更是突顯教育與前瞻思考理念加乘效果的重要性。大學的未來應是如何?是否由於大學與企業組織型態愈來愈相似,因此大學若要生存,則須訴求身為顧客的學生永遠是對的?是否大學因追求虛擬化,而轉化為以製造互動可攜式教材媒體為訴求?學者的角色是否隨著大學教育轉向注重研究成果,學者也成了企業型知識份子?因而形成職場技能學習與學校知識學習重疊結合的模型,扭轉了經驗與知識的互相反思學習過程?也使得原來屬於知識份子行動與反思能力培養的教育場域,也經常落入學得愈來愈多,但卻知道得愈來愈少的弔詭之中。
相對於一般社會大眾對於青年學子所持有的刻板印象:「草莓」、不負責及對現實生活的疏離,我們應嘗試瞭解這一群「社會新貴」對未來生活的理想或是對社會發展的期許,不論其對未來持有何種態度,都不應該單純的被標籤為「代溝」現象,而應該被更認真的反思。此種現象或許不只反映了當代青年的想法或態度,它應是更深遠的當前社會或文化對他們所造成的影響。在一系列的跨國研究中發現,青年對未來的想像廣泛的包含:對社會發展的期待、不以自我為中心、不強調競爭與財富、對社會與家庭付出更多的關注、重視環境與互助合作、關心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等。研究同時顯示青年對未來所持的觀點,因此,位居掌控社會變遷核心角色的教育機制,將會是促成社會整體發展的一項重要催化劑,抑或是阻力,值得你我深思。
受到全球化思維趨同化現象影響之下,可以被運用來從事創造利潤或增強市場競爭力的知識的確成為教育的核心,我們也開始訴求較為一致性的學習模式:科技、都市生活經驗、商品貿易競爭,以及西化的語言文化標準等。在劃一的學習模式下,教育的目的主要在學習如何適應未來高度競爭的社會,而非如何在一個真正永續生存的環境中成長,或是追求多樣、異質的社會生活層面,例如:想像力、好奇心和開放的心胸等特質。大抵因為施教與受教者皆多被埋沒於「成就」才是優良教育的商品認證標章之中。換言之,教育的功能侷限於創造畏懼接受挑戰與創新想法的下一個世代。其實,這個社會已不乏成功人士,但卻相當缺乏有勇氣的行動者、夢想家以及各式各樣的平凡人,教育應該是回歸到最基礎點:培育主動、合作、創意以及為自己未來負責的智慧。
NO.736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548
| 下載: